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這首王禹稱的〈清明〉,可說是宋詩中最好的讀書詩,讀書人不可不知。早晨讀來,心頭滿滿,素樸而華貴。
試比較杜牧〈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王禹稱的〈清明〉詩,更顯得有宋人特點,有宋人清醒自信的理性氣質。
「無花無酒過清明」;且「曉窗分與讀書燈」,一大早起床讀書,書與火之意象——「以書為資糧,以文為火種」的隱喻貫穿其中,體現了一種優游涵詠於人文生活的情調,表現了清新明朗、自在瀟灑的書生情懷。
一年之中,天最清寧、地最平靜的時節,又無花無酒,那自然是「清明」。現代中國人不熱鬧不足以過節,但是這裡有一點古意,畢竟有了一個安靜的讀書節;甚至不點火,有點齊戒的味道,又不那麼宗教。一切都從新開始,新的風景歲時、新的心情感受,以書為緣。
再參讀下面兩首宋人的清明詩:
每年每遇清明節,把酒尋花特地忙。
今日江頭衰病起,神前新火一爐香。
──《古今歲時雜詠》卷十五〈清明〉
可惜韶光過眼明,一分流水二分塵。
杜鵑聲感客中客,蝴蝶夢飛身外身。
一滴清明寒食酒,萬家紅杏綠楊春。
鬥雞走狗非吾事,新火書燈誰共親。
──〈清明次韻周君會〉
兩首都是不要熱鬧的,有宋人氣味。前一首是新火先從神前起,一種準宗教的心情;後一首是在「一分流水二分塵」的淡泊心境中,與書燈相親。
宋人喜讀書生活,青少年時代的讀書底子,是人生無上的財富。更請參證劉克莊〈記夢〉:「紙帳鐵檠風雪夜,夢中猶誦少時書」;劉跂〈學易堂作〉:「老不任作務,讀我少時書」;陸游〈懷舊用昔人蜀道詩韻〉:「卻尋少時書,開卷有慚色」;陳造〈客夜不寐四首〉:「少睡更堪寒夜永,新來熟遍少時書」……皆可見宋人少時讀書集義的文化生活所帶來的人生底氣與生命意義。
「少時書」成為宋人的新經典,「少時書」也包含著重要的教育學資訊:生命有自己的季節,一旦錯失了,就永遠沒有意義了。我想,大到一個民族、小到一個人,不能沒有自己的「少時書」。
唐人的騎馬詩多,宋人的讀書詩多,亦可見唐代是「功名的社會」,而宋代則是「書香的社會」。(摘自龍圖騰《唐宋詩一 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