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糧荒危機再現,引發全球關注。然而有關氣候變遷危害漁產品食用安全事件日增,卻未受到重視。
專家數度提出警告,全球氣候暖化,已經影響到海洋生態環境,包括溫度、濁度、酸鹼度、溶氧量、營養鹽等,造成微生物病原菌與有毒藻類的異常增生,不僅威脅海中生物生存,也影響人類食用安全。
特別是部分會產出神經性毒素、痲痺性毒素、痢疾性毒素、肉毒桿菌的海藻物種,隨著氣候變化造成環境因子改變,似乎愈來愈頻繁,毒性更大,分布更廣。
這些有毒海藻除了吸收海水中的氧氣,造成海中生物缺氧大量死亡,也會透過貝類和魚類的攝取進入生物鏈,累積更強的毒素,人類誤食後會產生中毒現象。
菲律賓近年來頻傳集體食物中毒案例,主因是誤食含「雪茄毒」的梭魚等魚類,該毒素主要來自有毒海藻。
全球調查報告,每年有近二千起消費者誤食遭汙染的魚類或貝類,爆發食物中毒事件,這些事件中死亡率約百分之十五。
近年來美國、日本、歐盟等對進口海產,加強這類毒素與衛生安全把關,大幅提高進口海產的檢驗成本與進口難度,並實施強制性「原產地標示」,協助消費者辨識海產的來源。
氣候變遷確實給許多海產品安全監測計畫增添新的不確定性。
台灣屬受到氣候變遷危害的高危險群,且每年因誤食受汙染海產(內含腸炎弧菌、諾羅病毒、沙門氏菌等)造成中毒事件頻傳,政府相關單位應即早因應,統一事權避免各自為政,致使海產安全把關出現漏洞。
政府應該積極投入沿岸海域生態環境與水文監控,並針對某些海域,特別是海水養殖專區有異常之有毒藻發生,或海產中的生物毒素超標時,事先對外發出警訊,儘早防範,以避免中毒事件的發生,兼顧國人安全健康與海洋生態的永續。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