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間佛教 實踐普賢十大願

釋覺培(台北市/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 |2014.12.01
1506觀看次
字級

知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最近在《現代文明的批判》,對西方現代文明提出了許多觀察與反省。

包括: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缺少了「誠信」,造成了結構性貧富懸殊的兩極化發展;民主政治漸漸窄化為「選舉」而使政黨惡鬥;而選舉又為金權所腐蝕,使「民主」更趨於空洞化、惡質化;而「個人主義」轉變成自私自利,進而導致自我封閉,使社會漸漸人我疏離。

在「全民閱讀博覽會」的「新觀念.新思惟」論壇上,《人間福報》總主筆柴松林教授也提出相同的觀點。

柴教授認為:當代社會問題,出現了「民主的盲點」、「宗教之間的衝突加劇」,「資本主義的危機」,以及不婚、不生後,家庭解組所要面臨的沒有血緣、地緣、社緣、甚至沒有人緣的「無緣社會」……。這些學者專家都在反思中,提醒這個時代,我們正面臨著變革中的困境。

站在「不忍眾生苦」的角度,身為佛教徒的我們,實不應該只有抱怨或逃避,而是更進一步以佛法向時代的困境提出有利的轉機。「民主」的真義在於人人平等,如佛陀所宣揚「眾生皆有佛性」,正因為肯定人人皆當作佛,人我間自然相互尊重。

民主不是只有選舉,而是放下「以我為尊」的傲慢,建立「平等」的素養。當民主窄化為「選舉」時,身為佛教徒的選民,就不能人云亦云,而是客觀的觀察,理性的思考,才能對社會整體的未來作出正確的判斷。

宗教間的衝突,無非因「執著」而起,如同許多好人,自認為堅持好意而讓人困擾,正因為缺乏「自他互易」,而掉入「我執」、「法執」的泥沼。

佛教在面對不同宗教,懂得「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以尊重包容接納對方,視眾生皆如自己父母兄弟,可以減少宗教團體間的衝突與對立。

至於「無緣」社會,更看出了人我關係必需從「給」做起,大師常說:「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從「給」培養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並積極「走出去」參與社會公益,而一切公益又都以「淨化人心」為價值核心,讓「無緣」轉為「善緣」,使「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讓人間重新充滿溫暖光明。

當我們仔細回顧佛光人一年的付出,原來我們不是為誰而忙,而是為自己以及自己的下一代所做出的貢獻與努力!

「禮讚佛陀萬人音樂會」提醒我們要「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各種「講習會」無非為了「廣修供養」服務眾生;「禪淨共修」讓我們在「懺悔業障」中,培養淨念相續。

「詩歌朗讀」觀摩,使我們生活有了文藝,勝敗皆能「隨喜功德」;每一場的「佛學講座」或「閱讀研討會」,都在「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而使自己的道業蒸蒸日上。

會員與會員間即使意見不同,透過各種會議溝通,以期達到歡喜圓滿、「恆順眾生」;最後我們感謝所有眾緣成就,讓我們又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無論是慰問澎湖空難、七三十氣爆事件追思祈福……。一切「普皆回向」。

佛光人不只是參加了佛光會的活動,而是藉由佛光山弘法的腳步,僧信一起廣修「普賢十大願」,最後邁向「成佛大道」。

釋覺培(台北市/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