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基測將作文列入計分,許多高中職也訂定不同級分的申請入學門檻,此舉對語文教育是有幫助,但距落實完善的語文教育,尚有一段遙遠的路要走。
現行的語文課程綱要,指出國語文的學習領域包含「說話、讀書、作文、寫字」四項,必須按不同階段設計深或淺的課程,但自從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語文課的節數大幅縮減至僅剩五節左右,要師生同時兼顧這四項能力,似乎強人所難。
學生的語文能力低落,不時出現火星文、誤用成語、錯字連篇、辭不達意等,已是不爭事實,老師在批閱作文時,往往不是「欣賞」文章,而是在「抱怨」,或感嘆學生用文字「堆砌」文章,有些學生乾脆「少寫少錯、沒寫沒錯」,更諷刺的是,以前的老師是常挑學生錯字,現在的老師是沒機會挑錯字,因為學生根本不想動筆了。
原先要廢掉作文的原因,只是因為主觀、標準不一,其實不論是學生寫作文或教師批閱作文,都有一定的脈絡可循。學生只要根據題目,小題大作、大題小作,將所思所想以說話方式講述一次,再用筆寫出來,大概就不會離譜了,這當然需要靠師生長期耕耘方能達成;老師批閱也可針對字句通順、取材適切、層次結構、修辭、標點符號、用體工整等各項評分,大略可分成六個等級。
現在老師一味要學生交電腦作業,讓學生喪失了練習書寫的機會,而在計較評分不易要廢除作文,不但會重蹈分數領導教學的覆轍,也會讓學生認為作文是不重要的。
作文是集閱讀、說話、寫字於一體的本領,除了要有文學的內涵,更要提升至美學的層次,千萬不能忽略,筆者期許那些訂定作文申請入學門檻的學校,不要只作為高一的篩選標準,更應該針對所訂定的標準,投入相當的師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