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移民最先登陸的地點,是將物產運送出去、載運回來的集散地,也是和世界連結的起點。台灣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也反映出台灣由南向北的開發順序,也就是從台南安平府開始,漸次往中部的鹿港,最後到達北台灣的艋舺。
台灣的起點———台南
一六二四年,荷蘭人落台南,台灣的歷史也從此打開新頁,成為台灣開發的起點。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帶領的大軍也在台南登陸,同時也帶來了農具、牛隻、種子等開墾工具。而在鄭、荷兩軍交戰,勝負未定之前,鄭成功就已將土地分配給士兵,以承天府(安平)為中心,積極開發南部一帶的土地資源。
組織貿易之源———郊行
「郊」或稱「行郊」、「郊行」,是清代台灣的一種商會組織,功能有如進出口貿易商會或同業商會。台灣早期最重要的郊行要屬台南三郊,即「北郊」、「南郊」及「糖郊」。三郊除貿易外,也熱心文風,修建寺廟、學堂,供人免費就學。鹿港隨貿易興盛,遂有以泉郊為首的八郊,而北台灣的艋舺也出現了台北三郊。
南方鎖鑰———恆春
一八七四年,日軍以琉球船隻漂流到恆春半島,日人被當地原住民殺害為藉口,出兵攻打台灣,這就是有名的「牡丹社事件」。
清廷自此才警覺到日本對台灣的野心,於是開始建設恆春城,讓恆春成為台灣最南端的鎖鑰,也以恆春為中心,開發恆春半島和東海岸地區。(三)
轉載自《福爾摩沙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