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鄭風‧風雨〉
●語譯:
風雨淒淒,公雞開始啼叫。忽然見到心上人,心裡的不安都平息了。風雨瀟瀟,公雞持續啼叫。忽然見到心上人,心裡的鬱悶都一掃而空。風雨交加的夜晚,公雞叫個不停。忽然見到心上人,教我怎能不歡喜?
●背景常識:
試想,在風雨交加的夜晚,女子守著窗兒,一夜未眠,擔心良人為何遲遲未歸。腦海中閃過千百個問號,直到公雞啼叫,良人終於回來了,所有的擔心害怕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喜悅的平靜。
〈鄭風.風雨〉就是這麼一篇風雨懷人之作。全篇共三章,風雨從淒淒、瀟瀟到風雨如晦,「如晦」二字點出時間是在深夜;雞鳴從喈喈、膠膠到雞鳴不已,可見天色已漸漸亮了。而既見君子的心情,三章都用「云胡不」這種「負負得正」的加強語氣,烘托出後面的「夷」(平靜)、「瘳」(病癒)、「喜」(喜悅)三種心情。
這樣一篇生活化的情詩,為何後來「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會成為傳頌千古的勵志名句呢?這要歸功於東漢鄭玄所作的箋。什麼是箋呢?西漢毛公講解詩經的內容稱為〈毛傳〉,鄭玄為毛傳作注,就稱為《鄭箋》。《鄭箋》說:「雞猶守時而鳴,喻君子雖居亂世,不改變其節度。」如此一來「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這個意象,變成君子在亂世中也能保持操守的象徵,也就是易經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後來更簡化為「風雨雞鳴」,也是相同的意思。
●新說名句:
在不同情境中的人,對於雞鳴有不同的感受,齊風的〈雞鳴〉則是結婚後夫妻之間的對話。妻子叫丈夫起床:「雞既鳴矣,朝既盈矣(雞叫了,天亮了,滿朝文武百官都上朝去了,你也該起床了吧)。」丈夫把棉被往頭上一蓋,說:「匪雞則鳴,蒼蠅之聲(不是雞啼,是蒼蠅嗡嗡叫。)。」詩中這位賢良的妻子勸丈夫起床,說:「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是啊!蒼蠅飛個不停,我也很想與你一起繼續入眠。但百官的朝會都快結束了,你還是趕緊起床,才不會被記上一筆啊)。」據說齊國的公務員多賢妻,由這篇〈雞鳴〉可見一斑。
然而對於天亮時分就要離別的人來說,雞鳴是令人感傷之聲。中唐李廓有〈雞鳴曲〉云:「星稀月沒入五更,膠膠角角雞初鳴。征人牽馬出門立,辭妾欲向安西行。再鳴引頸簷頭下,樓中角聲催上馬。才分曙色第二鳴,旌旆紅塵已出城。婦人上城亂招手,夫婿不聞遙哭聲。長恨雞鳴別時苦,不遣雞棲近窗戶。」雞初啼時,即將出征的丈夫已備好馬準備出發。當雞再鳴時,軍令號角已催促,跟妻子道別後,就揚長離去了。妻子登上城牆猛招手,丈夫又哪能聽到妻子的哭泣聲?所以說「長恨雞鳴別時苦」,希望這些雞離窗戶遠一點,以免惹人傷感。(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