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為何說毘盧遮那佛與釋迦牟尼佛是個重疊體?先讀兩段《華嚴經》經文: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昇須彌,向帝釋殿。(卷十六)
爾時,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及須彌山頂,而向於彼夜摩天宮寶莊嚴殿。(卷十九)
乍看之下兩段經文極其普通,其實暗藏玄機,其關鍵處在於「不離一切菩提樹下」。這是說世尊坐在菩提樹下如如不動,但其法身(精神狀態)已上升至天界的須彌天宮、帝釋天王的寶殿中為大眾說法。
換句話說,成道之後的世尊一直在樹下入定,五比丘見到的是六年苦行後的釋迦牟尼佛,然而天界眾生見到的卻是萬丈光芒的毘盧遮那佛。再看: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卷一)
沒錯,釋迦佛確實是在摩竭提國的菩提樹下始成正覺(即今之觀光聖地菩提迦耶),但是後面的形容就令人大惑不解:二千五百年前的苦行林想必是不起眼之處,怎可能一如經文所述「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彷彿置身金碧輝煌的場所?
這就是《華嚴經》的奧妙處!在本經中釋迦牟尼佛完全被毘盧遮那佛取代:羸弱困頓的苦行僧搖身一變為萬丈光芒的法性之身;人間的摩竭提國菩提場也彷彿被仙女棒點了一般,變成瑰麗莊嚴的蓮華藏世界。
簡約地說,整部經典跨越了歷史,來到世尊夜睹明星、自證自悟的夜晚。此時,娑婆世界的時間停格了,空間擴充了,整個氣氛跳出現實之外,整個場域拉大至十方法界,用《華嚴經》的話來說就是「不可說」、「不可思議」的境界。
此處經文的描述充滿神話學的意象,時空的錯置顛倒具高度象徵性。釋迦與遮那在此刻形象重疊,呈現出既相反又相成、虛實交錯的場景與意境。
故知讀《華嚴經》必須細細體會,若囫圇吞棗過去,只會讓自己更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