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寫不出國字,乾脆空白,或亂猜一通,還有人用台語做答。
這則新聞,暴露小學生國語文能力的低落,也看出國台語混合使用,在學生的學習上,已經出現錯亂的現象。
尤其電腦取代紙筆之後,已經愈來愈多的國人寫不出正確的字,甚至不會寫字了,教育當局對於這樣的現象,豈能等閒視之。
雖然有老師認為,語言的使用和流通,必須建立在一種寬容和多元基礎,所以台語做答,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國語課試題以台語說法做答,確實意外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老師願意包容、笑看這樣答題方式,固然跳脫標準答案的框架限制,但孩子國語能力差,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老師除了鼓勵幽默感或聯想力的學生外,還是應該給孩子正確的教導,否則孩子成為國語的弱者,對孩子的影響是絕對不利的。
日常生活國台語混合使用,確實沒有什麼不可以,那是一種溝通、表達的工具,但是維持國語文基本能力,是國語文教育工作者應有的責任,台語「尚好」是最好,但國語卻是還好,意義幾乎南轅北轍。
眼看大陸經濟崛起,國際間已經興起一股中文熱,我們卻寫不出正確的字,念不出正確的音,正與傳統文化產生斷層,更加重視下一代的語文教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教育當局和教育人員應該好好培育學生的國語能力,讓學生至少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對於學習落後的學生,更要加強補救,否則,真的必須擔心未來主人翁還能寫幾個字呢?
蕭靜方(花蓮縣/幼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