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晚期,台灣工業的產值雖已逐步超越農業,但仍以食品加工業為主,如製糖、精米等。光復後,在美援的資助下逐漸繁榮,現代化的水泥、紡織、肥料、鋼鐵、煉鋁業開始穩定成長,到一九七一年代已名列新興工業化國家。一九八○年代後並轉型發展兩大(生產效率大、市場潛力大)、兩高(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價值高)及兩小(污染小、能源消費小)的精密工業。台灣往綠色矽島發展之路,正邁開大步前進中。
從文化風城到科技竹科
一七五六年,清朝管理台灣北部的淡水廳廳治,正式遷到竹塹城中,往後一百多年間,新竹就一直是北台灣的中心,現今仍聳立的竹塹城門即為見證。一九八○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新竹又呈現另一種不同的嶄新科技風貌。
副都會的誕生———板橋
板橋早年因全台首富板橋林家而聞名,現在則集合捷運藍線、地下鐵、中運量環狀線和高鐵的交通轉運點,成為兼具文教、商業、住商混合的多功能副都會中心。(二)
轉載自《福爾摩沙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