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意為不以向身分較低微、年齡較小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所以此一成語表示虛心向人學習。
典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衛國大夫孔圉確實是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也非常謙虛。因此在他去世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上文即子貢(即端木賜,孔子弟子)問孔子說:「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
孔子說:「孔文子頭腦聰明而,又十分喜歡學習,即使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也不覺得羞恥,所以稱作『文』啊!」
孔子自己學問淵博,可是仍然虛心向別人求教。例如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到裡面,就覺得新奇,向別人東問西問,這也正是「不恥下問」的身體力行者。
不過,使用這個典故時要小心,實在不宜用來自我表述,儘管自己年齡再大、學問再廣博、地位再高,如果出口「我不恥下問……」也會給人一種妄自尊大的感覺。例如《老殘遊記‧第七回》就有一段這樣的口氣描述:「閣下既不恥下問,弟先須請宗旨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