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大行的第四項「非行非坐三昧」。首先說明其成立的二種原因:
其一是為了囊括不屬於行、坐、半行半坐三種三昧的行法,而在形式上必須成立第四種三昧。
其二是從行的實質面來看,認為行、坐以外的其他行為,也能與修行相連繫,而成立第四種三昧。
就特徵而言,前三種三昧,皆以人們行為的形式(走路、坐)為基礎,而此處則包括行、坐以外的其他形式,例如住、臥、言語、作務。
南岳慧思所說的隨自意三昧,是就「意念生起」時而修的三昧,與此處的非行非坐三昧是相同的。《大品般若經》裡的「覺意三昧」亦是清楚地覺知意念趣向的三昧,故三者名稱雖異,內容卻同。
今就覺意三昧來作說明:「覺」是有如光的照射一般,能清楚地照見諸物;「意」是了解心的每一個動作;「三昧」是置心一處,觀察自心。合起來就是「止住散亂的心,正確地觀察心的每一個動作,而清楚地把握其真實相」的修行。觀照心的動作時,發現心念的轉動原因,或最後停留的內容,乃至來處、去處皆不可得,即是正確的看法。
一般常把「心」分為:「觀察心的動作,覺知一切對象」稱為「心」;「加以思量考慮」稱為「意」;「了知個別對象」稱為「識」。正確的看法應該是從心念的動作來看,雖可分類為心、意、識三種,但彼此並非毫無關係,雖一而三,雖三而一。
更詳細的說,心是非有、非無,因此非常、非斷。此為覺意三昧的基本態度,也通於隨自意三昧與非行非坐三昧。因此非行非坐三昧,正如覺意三昧一樣,是觀察心的趣向而超越「斷、常、有、無」見的修行。
現在就約諸經、約諸善、約諸惡、約諸無記等四項,依次說明「非行非坐三昧」的內容:第一項約諸經以下從各種經典內容,來介紹覺意三昧的行法:
1.方法
此三昧的行法之一,是根據《請觀音經》而來。但此處所謂的「請觀音」,並非根據智者大師構想「觀音懺法」時所考慮的《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簡稱《請觀音經》),而是依照他著述的《請觀世音懺法》(收於《國清百錄》中)。也就是灌頂在整理《摩訶止觀》時,參照《請觀世音懺法》的內容來整理此處的行法。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