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造像,左起普賢菩薩、阿難尊者、盧舍那佛、迦葉尊者、文殊菩薩。圖/曹郁美
文/曹郁美
所謂「華嚴三聖」是指毘盧遮那佛(或盧舍那佛)居中,左右脇侍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佛二菩薩為《華嚴經》的主要人物,由龍門石窟的造像可清楚地看出這樣擺置的意義。
所謂「阿含三聖」是指《阿含經》的主要人物──居中的是釋迦牟尼佛,左右脇侍是聲聞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然而為何龍門石窟見到的是大迦葉與阿難?這就與禪宗文化有關。
禪宗認為,菩提達摩一葦渡江來到中國,是為禪宗初祖,至六祖惠能而大盛。不過為追溯正統,把法脈上推至印度,因為「拈花微笑」的關係而尊大迦葉為禪宗初祖、阿難為二祖。因此在中國,大迦葉與阿難的地位可比舍利弗與目犍連高得多。
故知由龍門石窟的造像可看出五尊聖者是毘盧遮那佛(或盧舍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也就是「華嚴三聖」加上「阿含三聖」。但為何是「五」而非「六」?是為了造像的對稱美嗎?這固然是原因,但背後尚有更重要的意涵。
在《華嚴經》中,毘盧遮那佛(或盧舍那佛)與釋迦牟尼佛是個重疊體,換句話說,遮那即釋迦,釋迦即遮那,一是法身佛、一是肉身佛,是「二合一」的關係;關於這一點下次再詳談。
又要問:當初龍門石窟的造像者(工匠大師)是否懂得《華嚴經》中二佛合一的奧妙?還是誤打誤撞、為了左右對稱美,「恰巧」讓一尊佛像居中,其他菩薩、羅漢皆採雙數而分列兩旁?是巧合還是有意,這就不得而知了。
又問:為何佛教喜歡說「三聖」?一般大殿的佛像數目都要採取「三」這個數字?推測原因為:
第一,為了藝術審美觀(即前述的對稱美)。
第二,經典中常記載了脇侍菩薩,他們是佛之輔佐者。例如西方三聖中的觀音、勢至,是阿彌陀佛的脇侍;藥師淨土的日光、月光菩薩,是藥師如來的脇侍。一佛二菩薩就構成了「三聖」。
第三,隋代的智顗(智者大師)在他的著作《法華文句》中大量地詮釋「三」,如法、報、化之「三身」,遮那、舍那、釋迦之「三佛」。如此在相互影響下,「三聖」說也就定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