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磅薄的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佛造像。
圖/曹郁美
文與圖/曹郁美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郊、伊水岸邊的龍門石窟,主要開鑿於北魏至北宋的四百餘年間,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齊名。
其中奉先寺的盧舍那佛造像開鑿於武則天時期,當時武后拿出脂粉錢(即私房錢)二萬貫啟建。
位居中央的盧舍那佛具有唐代的審美觀,面容豐腴飽滿、略帶微笑、兩耳下垂、衣飾流暢。左右各站立二菩薩:文殊、普賢,以及二聲聞弟子:迦葉、阿難,另有力士與天王。整體造型氣勢磅薄,呼應了唐代不可一世的國威,遊觀者莫不動容。
坊間流傳:這尊盧舍那佛造像是依武則天的臉孔形塑的,但據學者研究是無稽之談,純為地陪(導遊)為招攬遊客編造出來的,無事實根據。
武則天年輕時曾削髮為尼,當政之後又為了撫平悠悠眾口,乃在僧人曇慈的配合下假造《大雲經》以為符讖,宣稱女人當皇帝乃天意,故而對佛教一直採取禮遇態度。再加上本身好與僧人交,師事高僧神秀(禪宗)、法藏(華嚴宗)、義淨(譯經大師)等;同時度僧、造寺、塑像、寫經無數,堪稱大功德主。
又因《華嚴經》品卷不全,武后便積極派人赴于闐取回梵本華嚴,並請華嚴宗三祖法藏參與譯場,八十卷本、四十卷本的《華嚴經》乃得以問世。後來法藏獻上《金師子章》,並赴長生殿為武后講經,闡釋華嚴宗的重要思想:六相、十玄門、法界緣起,均是歷史美談。
關於龍門石窟的盧舍那佛造像,佛名為何是「盧舍那」而非「毘盧遮那」?那是因為當時八十卷本尚未譯畢,大家根據六十卷本的譯名稱呼「盧舍那佛」,長久的習慣以後就定型了。
另有一不正確的認知,即大多數人認為毘盧遮那佛為密教本尊,顯教之佛應名為盧舍那,一密一顯,一法身佛一報身佛。這樣的「二分法」觀念是不對的,不但有「密教較優越」的錯覺,回歸於六十卷、八十卷本《華嚴經》,乃至於華嚴宗的著作,都沒有這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