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孩子失蹤了,誰幫得上忙?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簡稱兒盟)昨發表「二○一四年台灣失蹤兒少現況報告」,指出尋獲方式以「自行返家」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警察尋獲」,但從社工實務工作中卻發現,若父母知道愈多關於孩子的行為訊息,就能降低危險發生的機會。
根據報告顯示,兒少失蹤地點以住家及附近比率最高,占百分之六十七點八,其次是教育場所及公共場所。
失蹤方式,零到六歲以「家人誘拐」最高,目前兒盟服務個案中,仍有一百八十九名孩子待協尋,其中百分之四十二點三失蹤就超過二十年,多數即為零到六歲。
七至十八歲的青少年失蹤原因則以「離家」最高,尋獲方式部分,百分之三十點一是「自行返家」,百分之二十六由「警察尋獲」,百分之二十四點五「家屬尋獲」。
兒盟指出,青少年多為自願性離家,自行返家的比例較高,但若父母知道孩子的訊息,如生活作息、經常出入的場所、朋友的聯絡方式,找回孩子的機率就會增加,縮短離家時間,更降低危險。
父母不知道什麼是臉書、孩子有哪些朋友,或不熟悉協尋的方法,就容易求助無門!
家裡孩子曾走失的李奶奶說,失蹤後,因為《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的限制無法調閱通信資訊,只能等警方協尋,超過一個月才找到人。
家長林媽媽則因為知道孩子的網路帳號,很快就找到孩子離家後上網的地點。
而協尋失蹤兒少的準備工作大不易,兒盟除張貼海報、請廠商助印印刷品、發簡訊和刊登文章,近年更增加在臉書曝光的協尋訊息及開辦募集可提供訊息張貼的網站「404協尋兒少專案」,不過這些方法仍不完善,兒盟強調,兒少返家,親子是否願意敞開溝通對話的大門,是未來協尋路上的重要關鍵。
此外兒盟呼籲,家長應與「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聯繫,電信業者也要給予方便。遠傳電信發言人郎亞玲表示,在未成年子女的通聯記錄申請上,會力求制定友善、簡便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