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琵、蒼鷺回台過冬,吸引大批鳥迷來台。圖/邱仁武提供
黑琵、蒼鷺回台過冬,吸引大批鳥迷來台。圖/邱仁武提供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溼地保育法》明年二月二日上路,該法實施後,將為台灣生態保育寫下新里程碑,不過內政部在畫設溼地過程,涵蓋私有地部分,受到民眾反彈,如何在保育與民眾權益間取得平衡,考驗公部門智慧。
根據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制定的「拉姆薩國際公約」,至今一百六十多國參與、全球二千多個國際級重要溼地被納入保護,台灣溼地保育的工作明顯落後。但《溼地保育法》的通過與施行,卻是在歷經二○二兵工廠生技園區與國光石化等重大開發爭議事件後,社會與國會兩黨「難得」的共識,這也顯示台灣對於環境和自然保護的觀念確實有所提升,力圖跟上國際腳步。但不可否認,許多民眾對《溼地保育法》仍感陌生。
溼地素有「大地之腎」之稱,除灌溉用水及豐富漁業資源,更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減洪、滯洪及水質淨化等功能,對因應氣候變遷及災害防治,有重要地位。簡言之,水陸交接的潮間帶、河岸、水田、水塘、紅樹林及潟湖等,都是溼地的一種;而在南台灣西部沿海,這些卻是發展養殖漁業重要區域。
四草溼地 黑琵主要棲地
《溼地保育法》將國家重要溼地畫分國際級、國家級、地方級三級,共規畫八十二處重要溼地,其中有二處國際級溼地——台南曾文溪口溼地、四草溼地,和四十處國家級溼地。
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表示,曾文溪口、四草等溼地,蘊含豐富自然生態,更是國際級保育動物黑面琵鷺的主要越冬棲地,根據調查結果,全球黑琵的數量僅二千七百二十六隻,其中超過三分之二在每年十月下旬到翌年四月間會來台過冬,也使得台灣成為各國鳥友探索黑琵的聖地。
台南市生態保育學會觀察,除了黑琵,包括蒼鷺、濱鷸、小水鴨、藍尾鴝等冬候鳥也都現身,南台灣已進入熱鬧繽紛的賞鳥旺季。
正當大批水鳥越冬之際,台灣也將於明年推出溼地保育法,不過畫設溼地範圍面臨考驗。由於幾處溼地畫設範圍包含私有地,對民眾生活勢必造成影響,因此引起民眾反彈。
未先溝通 業者多不知情
上月二十八日,內政部營建署到北門辦理「重要溼地範圍確認說明會」,許多民眾到場抗議。邱仁武表示,營建署在畫設溼地範圍前未先溝通,民眾多不知情,而第一場說明會就要「確認」溼地範圍,對於私有地被畫入保育區的民眾,當然無法接受。
另外,溼地法雖然規定可維持「從來之現況使用」,但養殖業者每年例行開挖魚塭、引海水及興建魚苗溫室,必須先取得主管機關許可,如此增加業者困擾,稍微不慎就有可能違法,絕不只是官員指稱的「頂多比較麻煩」。
參與北門溼地評估的崑山科大環工系教授翁義聰坦承,政府行政程序確有瑕疵。翁義聰說,二○○七年評選國家重要溼地時並無《溼地保育法》,管理條件相對寬鬆。北門溼地面積約兩千五百多公頃,其中近百公頃的私有地是否畫入,營建署確實應再多與民眾溝通。
除了北門,嘉義好美寮、朴子溪口、鹽水溪口以及宜蘭五十二甲等溼地,同樣有私人土地被畫入的爭議,如何在溼地法實施前協調出結果,營建署得多加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