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一輩子的一瞬讀蘇紹連詩集《時間的影像》圖/蘇紹連
詩人是另一種唐吉訶德,蘇紹連拿起詩集對向著風車。圖/蘇紹連
文/黃里 圖/蘇紹連
冷性低調的處世態度,即物的理性解構再進行異質化的獨特風格,能不讓人深信:在台灣現代詩再次重視本土現實關懷的七○年代以來,蘇紹連詩型屢變脈絡可尋的十六本詩集,豈不就是「時間」本身?
第一次觸摸到蘇紹連老師詩集《時間的影像》的人,可能覺得沒有想像中的厚;但是很快地,在「量不等同質」的常理認知下,當讀者大致細心品讀過其中若干詩作,就能得到這樣初步的也是正確的感受:這是一本超比重、高密度,時間之鉗亦無法將其粉碎的文字結晶體。雖然蘇老師在後記裡寫道:「(一九九六年後到二○一二的詩作)多的是零星或隨意的偶然書寫,在輯錄為詩集時,必定是難有一個凝聚的特色,就像書名《時間的影像》,也僅是藉書中的一首詩題為書名。」然而詳細以詩情的起伏、形式的分類、「時間」的近義詞,及與昔日的作品特色對照,來解析未按寫作年代的分輯和每一首詩的關聯,雖不忍駁說但也難全面苟同蘇老師的這一段話。
作為一篇卷首詩的關鍵角色,〈沉睡的魚〉是非常稱職的。除了年代的銜接地位,副題「每夜,我總是用刀片割開手指頭/讓字一個一個流出來/流在稿紙上」,如此驚悚的意象,不正是蘇老師在詩壇上專利註冊般多年以來的風格?在這一首作品裡,也呈現了超現實的手法,心靈與魚及文字的變形,〈沉睡的魚〉一開始即成功地游出了蘇老師詩筆法的特色,更進一步讓人因其為「詩的力量」付出真心而感動。這一首的末後一節「讓我在稿紙上永遠的沉睡吧/就當作一首未曾發表的詩」,及在同輯中「凹陷的胸膛」〈今天我沒有心〉、「從蒼茫中仰起臉來」〈和雕像相遇〉,令人感應到一股欲從低盪處開始回升超越的力量。
統計詩集中每一首作品的標題與內容,直接提及「時間」及間接應用與之近義的詞彙(例如:黑夜/白天、前世/今世、童年/老、歲月、歷史……),幾乎要讓人相信那一篇後記的命名「每一首詩都是時間」之外,「時間」之感實是無聲踢踏在文字背後的「不老的靈魂」。蘇老師自一九七八年出版首部詩集《茫茫集》至今三十六年,冷性低調的處世態度,即物的理性解構再進行異質化的獨特風格,能不讓人深信:在台灣現代詩再次重視本土現實關懷的七○年代以來,蘇老師詩型屢變脈絡可尋的這十六本詩集,豈不就是「時間」本身?
談及詩形式在外觀上的變異,這一本共四十六首作品的詩集,於各輯裡皆有若干篇明顯或疑似與一般分行詩的型態殊異之作,例如:〈一九九八年四月行腳〉、〈蜉蝣祭典〉、〈一句話的開始〉……這個發現不但再一次印證了普遍的詩型態形成理論,即詩人的氣質決定詩的取材內容,詩的內容又決定了詩的外在形式;更能看出蘇老師長久以來對主題精神的多樣化處理手法,是渾然天成、打造應對於不同生命認知的適宜相襯外貌,充滿自信且樂在其中。就像不同的曲風尋求契合的樂器,也像電影《分歧者》(Divergent,二○一四)的宗旨:天賦的多重化自由意志不但無法有效被掌控,且必須獲得確切的尊重與充分發展。
揭示書寫格式的自由,將有助於進一步體會前文發覺的超越隱流。詩人蕭蕭曾經引述《茫茫集》中〈廢詩拾遺〉裡,「樹有腳/一棵一棵地在路的兩旁奔走著//而我雙腳/原地不動」,蕭蕭說:「樹與我易位,無腳與有腳糾葛,以無腳的樹卻奔走暴動,更襯托出有著雙腳卻落淚的我的卑怯。」(《台灣新詩美學》,二○○四,爾雅)三十一年後,《時間的影像》輯二中〈我跟不上你〉,原先「我的腳印/永遠落在你的鞋印後面//一棵我走累了讓我休息的樹」,已超越蛻變成主人翁「但我和風景作了伴」,這樣於自我對話裡,珍惜歲月的刻骨深情。
或許,無須全面對照今昔作品,在這一本語言較以往更雄渾,情感投射面涵蓋政治警醒(如輯五〈礦之喻〉,〈鼠蹊部〉)與世界關懷(如輯三〈假如戰爭是一場病〉)的詩集中,仔細品味若干篇代表詩作,即能清晰鳥瞰蘇老師詩疆域壯闊的輪廓。輯一裡〈時間的影像──致一位紀實攝影工作者〉,像不像蘇老師宗教家般專志影像挖掘、內化書寫的自畫像?另一首也是帶著濃烈心路歷程的自畫像詩篇也是同輯裡的長詩〈和雕像相遇〉,嘆息去日無多,無視名位只堅持孤獨的存在姿態,帶著古代詩人般悲鬱情懷的低迷落漠之間,一股掙脫時空桎梏、不譁眾取寵、不隨波逐流的清冽獨絕,紮實湧動。而輯四中的〈透明〉,像不像蘇老師發起「無意象詩」創作類型的理想自訴?(「透明」,長久以來會否是老師有別於駭愕的文字潛深處,所尋求心靈靜謐空無的至高形上境界?)
《時間的影像》捨棄依援實際光影相片,單純訴諸帶有意義的文字即能窺視「時間」難以名狀之奧祕的企圖,也許在蘇老師另一本詩集《散文詩自白書》(二○○七,唐山)裡的〈時間〉一篇中即已顯露。如霧的低溫凝重,超現實地將時間「打包入行囊」,又「從行囊裡釋出」,好似對時間的所有疑問亦是猶豫不決的。然而如同吳明益教授於《浮光》(二○一四,新經典文化)一書裡所說的:「我們被照片注視著,我們曾經以相機之眼對準照片裡的生命僅有一瞬,而他們的眼卻凝視我們一輩子。」蘇紹連老師詩集《時間的影像》,也許未能提供有關「時間是什麼?」的明確答案,但這些回顧生命的真誠詩句,已然在讀者的內心底片上深刻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