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日前公布統計:國內每十八分鐘就有一個兒童受虐通報。從二○○九到二○一三年,平均每年有兩萬八千餘名兒少被通報受虐;約有一萬七千人成案,這些兒童亟需外界援助。
孩子們來到世間,他們沒有選擇權,或生於富貴之家,或生於貧困之家,或生於有愛的家庭;最不幸是生於不知有愛,反拿兒童當出氣筒的家庭。這樣違背生物規律的家庭,意然達到百分之一的比率,我們應認真檢討其原因,並力求改善之道,不能任其發展,使每年有這麼多兒童在哭泣中度其童年。
據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生在兒童時期所遭受的一切,必然影響其成年後的人格特質。這些受虐的兒童一旦長大成人,他們的心理多不健康;他們沒有享受過愛,當然也不會愛人。如果他們因受虐而充滿瞋恨,成年後往往不自覺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行徑。受凌虐的兒童,常成為未來的社會問題禍首。
衛福部心口司科長洪健榮說,除常見的身體虐待,精神虐待的個案也愈來愈多。他說,施暴者多數為男性的照顧人,他們或有藥癮與酒癮,施暴方式也漸從拳打腳踢轉變為言語羞辱。這種語言暴力,從外表看不到傷痕,但對兒童心靈的傷痕可能伴隨其一生一世。在高度都市化的環境,人際關係極為疏離,即使住在同一樓層,隔壁兒童受虐,也懶得過問,更遑論向警方通報。所以衛福部接到的通報個案恐怕遠低於實際的受虐案件。政府絕不應再袖手旁觀,或只做些應景的對策,無益於大量減低受虐兒童的數量。
根本問題是弱勢家庭數字日益上升,就業率長期低迷,薪資不足以養兒育女,家主情緒變壞,嗑藥酗酒不一而足,焉能期待他們善待子女?其次是政府的社會福利制度未能把兒童福利獨立出來,如果公立育幼院或托兒所完全免費對弱勢家庭開放,供應兒童足夠的營養與照顧,一方面減輕弱勢家庭的負擔,另方面可讓孩童享受正常的飲食與起居,自然也減少了受虐的機會。
目前衛福部針對補助六家大型醫院設置「兒少保護醫療服務網絡」,設專責醫師、社工師、心理師等兒保小組;從急診到出院,給予持續輔導,並主動追蹤疑似受虐個案。當然,這些計畫立意甚佳,尤其六家醫院如台大、長庚、高醫、慈濟等都具備各項優良的條件。可惜都是醫療機構,只能對身心受到創傷的兒童給予適當診療;但兒童最需要的是呵護與關愛,即使治療告一段落,仍需有一溫暖的家庭,或有愛心的機構予以照顧。我們建議,政府應多撥經費補助民間尤其是宗教團體所設立的育兒機構,讓他們發揮愛心,或進入受虐兒家庭,探明施暴原因,予以輔導;或將受虐兒帶至育兒院收養,避免再度受虐。公立育兒機構與私立院所共同努力,解決這項社會中令人極為不忍的人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