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教授
執筆人: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教授
台灣人最早看到「伊波拉」三個字,可能來自電影。當時是一九九八年,電影情節說「伊波拉」是病毒武器,美軍在非洲開發,後反撲美土,人心恐慌。
今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這次伊波拉來襲,不是個案、已經傳染。八月,疫情增溫,報導日多,最近美國出現本土感染案例,國人精神略見緊繃,〈伊波拉過境?江揆:擬提高防疫層級〉、〈伊波拉病毒入侵台灣 柯文哲:遲早的問題〉。年初至今超過四千五百人、一點二萬人罹難,是過去將近三十年(首例是一九七六年)因伊波拉致死人數(兩千四百人)的兩倍以上。
要降服伊波拉,按理並無困難。二○○九年,加拿大在實驗過程提煉的伊波拉疫苗,就曾經緊急應用,治癒了德國研究人員。科普作家納悶,「我們能夠移山倒海、不遺餘力搶救德國人,怎麼染病的人在西非,我們就束手無策?」美國「過敏和傳染病國家研究所」主任福西(A. Fauci)近日四處奔走,見人就說,「如果不是藥廠小氣,伊波拉疫苗早就唾手可得。」非洲病患沒錢,藥廠要利,不想研發,無意製藥。
相對於藥商的唯利是圖,政府存在的道理,就在必須伸出援手。WHO總幹事陳馮富珍說,「人力資源最重要,我們特別需要醫生和護士。」回應這個呼籲,〈三千美軍赴西非〉、〈美軍增兵〉。路透說美軍「要在當地建立協調的軍事控制中心」,其次是興建簡易醫療中心與設置病床。獨立媒體WND說,美國動機不單純,是要減弱中國在非洲的影響。這個「猜測」可能誤會好人,但美國不宣布醫生與護士何時到達,反而要與病毒「兵戎相見」,確實怪異。
古巴呈現強烈對比,島國不派一兵一卒,進駐西非的是醫護團隊,至今規模最大,WHO讚譽有加,美國務卿凱瑞(J. Kerry)上周跟進鼓掌。第一批六十二位醫生、一百零三位護士已在十月一日抵達西非,將在當地工作六個月。他們都很資深、行醫超過十五年,海外援助經驗豐富,出發前先在哈瓦那接受WHO的伊波拉培訓。第二批古巴醫療團兩百九十六人將在本周派出。「美兵古醫」的對比,二○一○年也有一回。四年多前,海地大地震,二十三萬人死亡、一百五十萬人無家可歸,美國派遣海軍,他們抵達太子港時,一九九九年就在海地服務的古巴醫護人員,多年來已經累計拯救二十二萬條生命、治療一百四十萬人、執行二十二萬場手術,接生十一萬新生兒。
古巴實質人均所得六千美元,醫療服務國有化,生藥技術能力可觀,到處幫人。目前五萬多名古巴醫衛工作者在六十六國工作,部分無償服務,有些為國賺取外匯。大約十年前,WHO號召世人出錢出力,解決非洲二十三個國家的腦膜炎問題。各國藥廠眼見疫苗利潤微薄,裹足不前。巴西與古巴挺身而出,古巴研發藥品,巴西大量製造。至二○一二年,《科學》雜誌說古、巴聯手後,已經提供一千九百萬劑量,平均價格九十五美分,國際行情是十五至八十美元一劑。
假使美國學習古巴,世無疾病。但美國政府不以此之圖,反而從二○○六年執行計畫,策動古巴海外醫護人員及其家屬,「就近」向美國使館申請「政治」庇護;近十年來,美國特別積極,想要遊說古巴駐委內瑞拉的醫護人員出走。那麼,在這場伊波拉治療中,美國外交人員會以美國水平的薪資,誘惑人在西非打擊伊波拉的古巴醫生,趁機「起義」歸附美利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