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教授
執筆人: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教授
今年的台北電影節有一盛事,評審執事肯定了台南藝術大學井迎瑞教授及其工作團隊二十多年的努力投入,包括對於散落海內外的台灣之故舊影音檔案,搜尋之勤,直比上窮碧落下黃泉,所受信任之重,有如託孤,維修之殷,勝過對家小的呵護。
去年六月,這個團隊竟然再創傳奇,消失將近一甲子,電影人、文化人僅能憑藉想像猜測,惟有在口耳相傳中揣摩,台灣第一部三十五毫米台語電影、何基明執導的《薛平貴與王寶釧》確實存在,被找到了,是南藝大音像所師生一頭栽入苗栗老戲院保留、想要出售的眾多膠卷當中,耗費了好幾個月,予以清潔與修復後的「赫然發現」,並且是三集!「師生直說真的撿到寶貝了!從此研究台灣電影不用再憑空摸索了。」
上周六,在頒發「卓越貢獻獎」給井教授時,台北市長郝龍斌表示,南藝大找到的《薛》片原音雖是台語,但出土的膠捲卻是客家語配音,顯示當時已經有重視「多元文化」的表現。
郝市長只是一語帶過,頒獎時機不是深究往事的場合。當年的實況是,《薛》片能以客語配音出場,很有可能是商業動力在彼時的環境,扮演了多元文化(多樣語言)的催生,而不是壓抑的角色。眾所周知,多數苗栗住民的母語是客家話,《薛》片若以台語原音重現,可能少了一份文化親近感覺,也可能因識字率尚低,字幕無法招來最多觀眾。在這個背景之下,當然相關人可能出以服務鄉親的自然召喚,加入了客語配音。
無論哪一種考量的成分多些,史實是「文化多樣」的價值不是當年政府的執政目標。剛好相反,政府非但沒有因勢利導,結合人民的娛樂與文化需要於影音政策,反而以公權力橫加排擠。根據邱坤良的研究,一九五九年,也就是《薛》片問世三、四年之時,曾有地方戲劇協進會議決成立私立台灣地方戲劇學校,但未獲許可。眾多歌仔戲曲影藝圈當中,最有現代化觀念與能力、也是一九四八年獨資頂下麥寮拱樂社、投資拍攝《薛》片的陳澄三,也在一九六六年投入大筆資金,想要創設正式學校來提升演戲行業的地位及表演水平。但是,教育部依舊沒有核可,陳澄三的構想只能落空。與此對照,政府在這段期間創辦了大鵬劇校、陸光國劇訓練班與復興劇校。
回首前塵,不是算帳,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假使商業曾經是多樣文化的助力,如今業已翻轉,逐利並私人占有的惡習已在禁錮文化。當年的商業與多樣語言共同遭受政治力的壓抑,現在,假使政治力不能協調商業與非商業,假使無法從商業所得抽取充分經費挹注非商業,就是重蹈覆轍,就是歷史重演,就是政治力再次縱容了、蠱惑了文化多樣表現空間的萎縮。
井迎瑞與南藝大默默耕耘經年所得到的肯定,固然也得力於政治力的直接與間接協助,但另有相當成分是自立為之,己立立影,個別人士與群體的關注,成就了社會所需。台北市若能在辦理十六屆影展的基礎,再次拔高,更進一步,同樣仿效《公民與政治權利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國內法化,將二○○七年起,已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施行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達多樣性公約》,訴請行政院納為國策與法律,必能增添首善之區的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