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美國民眾愛買本地生產的農作物,讓移居美國的非洲難民可以務農維生。圖為從非洲蒲隆地移民美國愛荷華州務農的康吉拉,拿著自種的非洲茄。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法國數家大賣場今年初陸續試賣外觀扭曲、但味道及營養價值不變的「醜蔬果」,市場反應良好,多家連鎖業者將常態販售,有助減少浪費食物,希望讓所有被農夫辛苦栽種的蔬果,得其所用。
多數消費者挑選蔬果時,習慣以果實端正、顏色鮮嫩為選擇標準,沒人要買的醜陋蔬果,在農人販售給商家這一關就被淘汰,只能用來加工,或當做動物飼料,更常見的是直接腐爛丟棄,形成浪費。每年有三億噸糧食被浪費,其中有四分之一是遭不當廢棄的蔬果。
法國知名連鎖超市「Intermarché」為了矯正民眾的「偏差」,推出「『醜蔬果』計畫」。去年春天於巴黎東南近郊普羅萬(Provins)市試行三天,讓外型滑稽、變形、醜陋、比例奇怪或扭曲等過去「見不得人」的蔬果,得以「端上檯面」,大方地與客戶分享特色樣貌及美味。
該超市為了三天的活動日,訂購了六百公斤外型不合規定的胡蘿蔔、蘋果與柳橙,精心布置專區吸引客戶目光。為扭轉民眾觀感,超市安排試吃區讓客人體驗;再以低價攻勢,讓「醜水果」比「標準水果」便宜三成,提供誘因使民眾把醜蔬果帶回家。
結果活動大受好評,消費者對品質感到滿意,並且回購。現在連鎖賣場如Monoprix、Intermarche打算擴大為常態販售,價格約比一般蔬果便宜三成。
Intermarche特別製作三支廣告短片,以旁白告訴長相奇怪的小柑橘、蘋果和有兩隻腳的紅蘿蔔,「沒有人是完美的,你知道你內心很美,你擁有許多能量,愛你自己,別人也會愛你」。
雖是常態販售,但賣場不一定每天都有貨提供,要看農人是否能夠供應,量也不會很多。醜蔬果成為常態販售,農人可以不必再丟棄可食用的農產品,消費者可用較低價格買到食物,業者可增加收益,整體來說是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