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找靈感 用巧思培養 創意腦 羅智華 |2014.10.18 語音朗讀 179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只要多用心,學校也能成為發明家搖籃。圖為宜蘭蘇澳海事學校商經科學生,利用海藻製作太陽能電池勇奪全國科展第一名的作品。圖/簡榮輝 創新與科普教育應從小扎根,圖為葳格中小學教師指導小朋友研究不同土壤的場景以及學生獲獎照片。圖/喻文玟、邱麗玥 創新與科普教育應從小扎根,圖為葳格中小學教師指導小朋友研究不同土壤的場景以及學生獲獎照片。圖/喻文玟、邱麗玥 政府部門每年都會舉行全國科展來推動科學教育,圖為科展開幕式以及小朋友在科學活動上操作機器人的照片。圖/徐兆玄、王燕華 政府部門每年都會舉行全國科展來推動科學教育,圖為科展開幕式以及小朋友在科學活動上操作機器人的照片。圖/徐兆玄、王燕華 專題報導/記者羅智華 備受矚目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日前出爐,今年度的諾貝爾桂冠頒給了三位日本科學家,分別是名城大學教授赤崎勇、名古屋大學教授天野浩,與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他們三個人因為研發出藍色發光二極體LED,因而進一步創造可節省能源的白光LED,不但照明效果佳,更廣泛應用於家家戶戶,讓民眾生活更便利,普及化貢獻讓藍光LED的問世被譽為是近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讓三人勇奪最高榮耀諾貝爾獎。 每年到了十月、諾貝爾獎頒發的季節,總是引起世界各國注目,大家都引頸期待想知道究竟獎落誰家,對許多科學家而言,這更是他們終其一生追求的肯定與殊榮。 不少人好奇,是什麼動力讓這些諾貝爾得主可以投畢生之力在研發上,更好奇他們的點子打哪來?若翻開其獲獎故事來看,會發現當中不少人的研發過程都是從日常生活中去觀察、找問題,進而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專心一意地研發出有益於人類社會的創新成果。 事實上,創新研發絕不是科學家的專利,只要肯保持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心與觀察力,平凡如你我,也有機會搖身變為愛迪生,有時候小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還勝過大人呢。像是目前就讀台中市葳格中學附設小學的廖昱全因為自己常搖呼拉圈當運動而研發出可以紅外線來計算圈數的創新呼拉圈。 說到發想靈感,廖昱全笑著說,自己平日喜歡搖呼拉圈,但每次邊數圈邊搖時,到最後常會忘記自己究竟搖了幾圈,於是開始發想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不用自己數圈就能清楚知道搖了幾圈,於是開始思考在呼拉圈上裝置感應器的方法。在老師鄧鴻吉協助指導下,廖昱全將呼拉圈裝上紅外線感應器,可以隨著使用者的身體擺動而精準計算圈數。創新發明讓小小年紀的他勇奪馬來西亞ITEX國際發明展金牌獎。 不只廖昱全,目前就讀明道中學七年級的鄧立維則因為看到生活中的不便而巧妙發想出解決之道,進而研發可去除雨傘積水的脫水裝置。他說,每次下雨天,雨傘都被淋得溼答答,拿進屋裡後很容易讓雨水滴在地板上、造成濕滑危險,因而想到何不利用好神拖把的脫水原理,研發出可幫雨傘脫水的便利裝置。於是他開始利用轉筒、轉軸等工具DIY,經過幾番嘗試成功研發出可利用離心力將雨傘積水脫離的踩踏裝置,讓他覺得相當有成就感。 除了可自動數圈的紅外線呼拉圈,也有團隊研發家庭主婦的好幫手─無黏膠強力掛勾,不但可多次黏貼,還可瞬間承受達十五公斤或是長期承重三點一公斤的重量,即使上頭放了瓶瓶罐罐,也不用擔心會因黏力不足而掉落毀損。負責研發的城市科大團隊表示,不同於坊間掛勾,這款新研發的強力掛勾還可防水、防油、防塵,若弄髒了,只要在水龍頭下洗一洗就可以再次使用,相當方便。 前一篇文章 樹齡 不同 吸碳能力高低有別 下一篇文章 閱讀金頭腦 熱門新聞 01奉行四給 劉宗澤獲昆大傑出校友獎2025.10.3002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赴梵蒂岡 參與宗教對話宣言60周年慶2025.10.3003【人間有愛 】提早十分鐘2025.10.3004桃園花彩節 周末大溪登場2025.10.3005【寶島踏查】新竹湖口老街天主堂2025.10.3006輝達總部選址確定 落腳北士科T17、T182025.10.3007終結350年傳統 英刑事庭律師免戴假髮2025.10.2908扮熊人偶太可愛 防熊宣導片失焦2025.10.2909搭滑板從22樓躍下 時速飆破百公里2025.10.2910燕子口堰塞湖消失 台8線開放通行 2025.10.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昆蟲大觀園 春天宛如昆蟲起床號過猶不及 濫用疫苗恐致病毒變異太空真奇妙 月球系列之十三:美俄又見月球用氫能 打造電動車不怕冒黑煙2015國際光年 探索生命能量源頭太空真奇妙 月球系列之十二: 歐洲的繞月小船 作者其他文章佛光人清淤不停歇 用愛與熱食送暖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台中綠美圖開箱佛大校長趙涵㨗 登世界前2%頂尖科學家鎮長畫家 畫下台灣風土阿里山森鐵 推特色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