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史上著名的「旗亭畫壁」,記載在唐代薛用弱的《集異記》裡:王昌齡、高適、王之渙在旗亭喝酒,巧遇數位著名的梨園伶官和歌妓(等同於現在的歌星),在那裡舉行宴會、唱歌。三位詩人相約,誰的詩給她們唱得多,即是勝利者。
前三位歌者,先後唱了高適和王昌齡的詩,兩人便開心地在壁上畫記號。王之渙很鎮定地說,假如歌女中最出色的那一位唱的不是他的詩,他便終身不跟兩人爭衡。那歌女開口一唱,果然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旗亭畫壁,說明唐詩在民間流行之廣。
中國詞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柳永,因為一首〈醉蓬萊〉惹惱了宋仁宗,下旨「以無行黜之 」,永不錄用。從此他便如他所寫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偎紅依翠、放浪形骸,浪跡青樓,這似乎是一種發洩。
柳永寫了很多描繪婦女閨怨、青樓女子的怨恨痛苦的詞,比如〈望漢月〉:「明月明月明月,爭耐乍圓還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暫歡會、依前離別……」由於其詞大膽、直接,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他的詞在當時流傳很廣,最知名的〈雨霖鈴〉,裡面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多情自古傷離別」等千古絕句。以至《避暑錄話》卷下提到:「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難怪當他去世時,歌女們為他開追悼會,而且每年清明節為他掃墓,辦「吊柳會」。
元曲更是專為演唱而作。元好問的代表作〈驟雨打新荷〉:「……驟雨過,似瓊珠亂撤,打遍新荷……」寫來風雅,獲得社會群眾喜愛,連文人也傾倒。一次右丞相廉希憲舉行宴會,當時最出名的「歌星」解語花演唱此曲,趙孟頫還為此作畫作詩,使其一夜走紅,成為當時最流行的歌曲。
唐詩、宋詞、元曲,皆可入曲,成為古人們的流行歌曲。當時詩詞作品被歌女伶官譜曲演唱,是很普通的事情。詩人詞人寫了作品,以演唱方式流傳,是最便捷的方法。今天的詩人崇拜昔日流行歌曲作者的作品,但卻不屑仿效,倒是個有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