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在中國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才改稱為「臘」。
「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因為年歲之終,農作物已收藏完畢,處於農閒,人們便去狩獵,用以祭祖先、敬百神,稱為「臘祭」。
秦始皇統一全國,下令制定曆法,將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十二月,稱為「臘月」。詩文裡有所謂「臘鼓頻催」的句子,就是說聽到臘鼓的聲音,年關就迫近了。
儺戲逐疫
臘月中最重大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稱「臘日」,俗稱為「臘八節」,從先秦起,都是當作「年節」來過的。《荊楚歲時記》以十二月初八為臘日,有「臘鼓鳴,春草生」的諺語,並說人們要擊細腰鼓,戴胡頭,扮金剛力士以逐疫,這個驅逐疫鬼的儀式,就叫「儺」。
《禮記》云:「儺,人所以逐疫鬼也。」高誘《注》:「大儺,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出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商周至戰國時期,上自天子,下至百姓,在臘月及其它時間,都有一系列儺儀,以便驅鬼逐疫,漢代以後集中在臘八或除夕舉行。
近代中國民間的儺仍有很多種,新興起的有兩種:一種是跳灶王,另一種形式是所謂擊臘鼓。《燕京歲時記.大平鼓》載:「兒童三五成群,以藤杖擊之,鼓聲咚咚然,環聲錚錚然,上下相應,即所謂迎年之鼓也。」從中看出,臘八擊臘鼓,戴面具,驅疫催春是非常流行的習俗活動,而少數民族地區的儺戲就更多了。
喝臘八粥
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因十二月初八是教主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悟道成佛日,於是這一天,也稱「佛成道日」、「法寶節」;同時寺院為了稱頌佛陀修苦行六年,每日只食一米一麻,後因牧羊女供養乳糜粥才得以恢復體力,就藉此日舉辦法會活動,誦經演法、喝臘八粥以示紀念,慢慢地民間也有了吃「臘八粥」的傳統。
例如宋朝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記載著:「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另,吳自牧的《夢梁錄》也說到:「十二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各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名佛粥。」這說明臘八粥最初確與佛寺相關,而且儀式也隆重,往往稱為「佛粥」,陸游就有「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之詩,可見自宋朝後臘八食粥的風俗已在民間大為流行。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之風更盛。在宮廷裡,皇帝、皇后等都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並向各大寺院發放米果。據載雍正時更命官窯,特燒白地青花磁粥罐盛賞賜的臘八粥。
在民間,則家家戶戶也要準備臘八粥,祭祀祖先、闔家聚食,甚至還效仿佛門施粥送福的做法,在親友鄰里之間相互饋贈,以示祝福;送去給窮苦人家,那更是功德福報一樁了。當然家裡養著的雞狗,也要餵幾勺臘八粥,種的花卉果樹,也要在枝幹之上塗上臘八粥,他們認為這樣必能六畜興旺、果實豐收,北平的一首童謠:「臘八粥,臘八飯,小雞吃了就下蛋」可說明一切。
至於臘八粥的七寶五味究竟是什麼,已經無法考據,畢竟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物產不同,選的料也就不同。以佛光山為例,全台別分院道場都會在臘月初八前後幾天,烹煮臘八粥分送給所有與佛光山有緣的人。為了讓傳統的臘八粥作法傳承下去,本月十七日還特別恭請星雲大師親自指導用料與煮法。
祭灶撣塵 敲更冬防
臘月歲末,民間還流傳不少風俗。因為春節將臨,家家戶戶除了廿三祭灶、廿四撣塵灑掃外,農民在田間要施冬肥,稱為「臘肥」,用以增加作物養分,提高土溫。
另外,在中國城鄉還有「臘月敲更」的風俗,每年臘月初一開始,到年三十結束,每天黃昏,委由一老者手持大鑼,及粗竹杠,穿街走巷,敲出「框,框框框!」或「篤,篤篤篤」的聲音,然後嘴中拉起調子,喊道:「寒冬臘月,火燭小心;謹防賊盜,門戶關緊。柴間看看,灰堆清清;灶前灶後,火燭小心。」
這種「臘月敲更」,提醒大家共同做好防火、防盜、防竊等工作的傳統風俗,在今日看來別有感觸,那是中國漸漸失去的純樸友愛、相互關照的濃濃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