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朝聖 如根 |2014.10.10 語音朗讀 306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雲岡石窟藝術寶庫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郊,始建於北魏時代,是當初為了供奉佛教創建的,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現存主要洞窟四十五個,大小窟龕二百五十二個,造像五萬一千多尊,第六洞窟保持最完美最好。圖/如根、王昕 山西省在佛教史上因寺塔林立,名僧濟濟,法顯大師、蓮宗初祖慧遠大師、道安大師等都曾在此宏揚佛法,被世人稱為「佛教重鎮」,尤其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隅的五台山,為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始建於漢明帝時期,現有寺廟一百零八座,寺院四十七處,兼有漢傳與藏傳佛教,位居中國佛龍泉寺美輪美奐 龍泉寺位於台懷鎮西南九龍崗山腰,是南山寺的姐妹建築。其中用漢白玉雕造的石牌坊,刻有八十九條栩栩如生的龍,交錯雄踞於牌坊的各個部位,還有維妙維肖的仙人、山水、花卉、流雲等規則的穿插分部於各個構件上,可謂巧奪天工。圖/如根、王昕 黛螺頂原稱大螺頂建於明朝,明萬歷和清康熙、乾隆年間都曾重修和補修。傳說乾隆屢欲朝拜五台頂文殊菩薩,終因風大路險,沒能如願,就給和尚出個難題:「五年後我再來朝台,不僅一定要登上台頂,還要朝拜文殊菩薩。」圖/如根、王昕 蕎麵頭文殊菩薩 殊像寺的文殊殿有一尊五台山台懷鎮最高的文殊菩薩塑像,高九點八七公尺,傳說塑造此像時,文殊菩薩於天空顯真容,一名匠人急中之智,拿出廚房中和好的蕎麵,照形捏製,剛捏好,菩薩真容便隱去。圖/如根、王昕 佛宮寺釋迦塔 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總高六十七點三一公尺,塔身全是木製構件疊架而成因而得名,塔內供奉釋迦牟尼佛,故名佛宮寺釋迦塔,建於遼代,金明昌二至六年曾補修,但原狀未變,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圖/如根、王昕 顯通寺青廟之首 顯通寺在五台山是十大青廟之首,漢族僧人出家的寺院大多用青瓦覆頂,古樸莊嚴稱為青廟,該寺規模及建築面積堪稱五台山之最,也是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美之寺,依次建有七重殿堂,共有四百多間殿宇。圖/如根、王昕 菩薩頂黃廟之首 菩薩頂位於台懷鎮中心靈鷲峰上,傳說文殊菩薩在此顯容,故稱真容院,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唐時重修、明永樂年間改建,稱大文殊寺,清康熙年間改為喇嘛寺,為五台山黃廟之首、最大的喇嘛寺院。圖/如根、王昕 文/記者如根 圖/如根、王昕 山西省在佛教史上因寺塔林立,名僧濟濟,法顯大師、蓮宗初祖慧遠大師、道安大師等都曾在此宏揚佛法,被世人稱為「佛教重鎮」,尤其忻州市五台縣東北隅的五台山,為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始建於漢明帝時期,現有寺廟一百零八座,寺院四十七處,兼有漢傳與藏傳佛教,位居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除了帝王之外,歷代有不少西域、印度、日本、朝鮮及東南亞的高僧大德甚至達官顯貴前來朝山拜佛。 參訪名寺有南禪寺、佛光寺、龍泉寺、南山寺、菩薩頂、顯通寺、塔院寺、萬佛閣〈又稱五爺廟〉、普壽寺與女子佛學院、殊像寺、黛螺頂、應縣木塔、雲崗石窟、靈嚴寺及蒙山大佛景區等二十幾座寺院,不但見到寺院的美,瞻仰莊嚴的佛菩薩聖容,了解歷史背景,也得知有趣的佛門故事,以下就幾座寺院作簡介。 雲岡石窟藝術寶庫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郊,始建於北魏時代,是當初為了供奉佛教創建的,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現存主要洞窟四十五個,大小窟龕二百五十二個,造像五萬一千多尊,第六洞窟保持最完美最好。雲岡石窟設計只有佛陀的一生,沒有涅槃像,還特別設計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是菩薩造型。由於風吹日曬佛像已有脫落現象,目前已陸續搭建房子來庇護。 龍泉寺美輪美奐 龍泉寺位於台懷鎮西南九龍崗山腰,是南山寺的姐妹建築。其中用漢白玉雕造的石牌坊,刻有八十九條栩栩如生的龍,交錯雄踞於牌坊的各個部位,還有維妙維肖的仙人、山水、花卉、流雲等規則的穿插分部於各個構件上,可謂巧奪天工。普濟禪師塔亦用漢白玉雕砌,塔身覆的四面皆雕刻佛龕與彌勒佛像各一,面目慈祥,笑容可掬,其餘部分刻上一部《心經》,四周鏤刻金剛像,每尊身著盔甲,姿態威武,形象生動,雕刻藝術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蕎麵頭文殊菩薩 殊像寺的文殊殿有一尊五台山台懷鎮最高的文殊菩薩塑像,高九點八七公尺,傳說塑造此像時,文殊菩薩於天空顯真容,一名匠人急中之智,拿出廚房中和好的蕎麵,照形捏製,剛捏好,菩薩真容便隱去。匠人接著用泥仿塑,總是不理想,便乾脆把蕎麵頭安在塑像上,並貼上一層金,於是這一塑像就有了蕎麵頭文殊菩薩的稱謂。 佛宮寺釋迦塔 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總高六十七點三一公尺,塔身全是木製構件疊架而成因而得名,塔內供奉釋迦牟尼佛,故名佛宮寺釋迦塔,建於遼代,金明昌二至六年曾補修,但原狀未變,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塔內供有佛陀舍利及佛牙舍利,值得一提的是釋迦牟尼佛穿的袈裟至今保存完好,每年仍吸引許多人參觀,但因年代久遠,已禁止上樓參觀。 顯通寺青廟之首 顯通寺在五台山是十大青廟之首,漢族僧人出家的寺院大多用青瓦覆頂,古樸莊嚴稱為青廟,該寺規模及建築面積堪稱五台山之最,也是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美之寺,依次建有七重殿堂,共有四百多間殿宇。走進院中古樹參天,大雄寶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無量殿為無梁建築物,俗稱無梁殿,此地為唐代清涼國師撰述《華巖經疏》道場;千文殊殿造型獨特,為明代銅鑄珍品;最南端觀音殿供奉三大士─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相傳普陀山不肯去觀音,就是由此處請去。殿內兩側為廣禪院,殿前有康熙碑亭。 菩薩頂黃廟之首 菩薩頂位於台懷鎮中心靈鷲峰上,傳說文殊菩薩在此顯容,故稱真容院,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唐時重修、明永樂年間改建,稱大文殊寺,清康熙年間改為喇嘛寺,為五台山黃廟之首、最大的喇嘛寺院。寺院屋頂用黃瓦覆蓋,寺內樓閣殿堂形制、手法和雕刻藝術都參造皇寺建築營造,為清朝皇室的廟宇。五台山的寺廟因處大山之中,大都配建一百零八級石階,其中又以菩薩頂的石階最為壯觀且最著名,是五台山台階建築的代表作品。菩薩頂山門外水牌樓上的「靈勝境」,是康熙皇帝親筆題寫。 登黛螺頂小朝台 黛螺頂原稱大螺頂建於明朝,明萬歷和清康熙、乾隆年間都曾重修和補修。傳說乾隆屢欲朝拜五台頂文殊菩薩,終因風大路險,沒能如願,就給和尚出個難題:「五年後我再來朝台,不僅一定要登上台頂,還要朝拜文殊菩薩。」當時有位犯錯的沙彌非常機靈,住持便要他設想,遂摹擬五座台頂的五方文殊,總塑於此,以便人們到這裡禮拜了五尊文殊菩薩,也等於上了五座台頂。人們常說「不登黛螺頂,不算朝台人。」登上五座台頂叫大朝台,登黛螺頂就叫小朝台。 前一篇文章 帶三太子壯遊72國 吳建衡圓夢 下一篇文章 長白山下 金代皇家山祭神廟出土 熱門新聞 01父愛如山 父餵植物人兒子蛋糕2025.08.0802【何處不交朋友】 謝謝良醫2025.08.1103善念是財富 也是幸福之道2025.08.1004成都世運開幕 中華120選手征戰2025.08.0805佛光會訪越南 推人間悅讀、贈輪椅 2025.08.0906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者雲遊與參訪 2-22025.08.0807蘋果含可溶性纖維素 有助降低膽固醇2025.08.0808美國課徵晶片關稅100% 台積電豁免2025.08.0809天旋地轉、惡心嘔吐 小心眩暈症找上門2025.08.0810新馬寺無肉夜市 逾2千人響應2025.08.0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悲懺法會南華登場 見證百萬人興學成就教育願心媽祖祈福文化節今擲筊求好日 將於9/27熱鬧登場白沙屯媽祖進香3/18出發 今晚放頭旗昭告四方 全台唯一水上遶境 復興宮媽祖石門水庫祈福 土地公迎頭牙誕辰 各地湧入大批信眾祝壽 鹽水武廟文昌祭傳承古風 道長為學子點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