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候風地動儀圖/陳慧慈
圖二地震歷時圖圖/陳慧慈
文與圖/陳慧慈
嗨,我們是參加「地震波」賽跑比賽的選手:長腳P與短腿S。每當地震發生後,地震波隨即向四方傳播,此時,比賽就開始了!
過去長久的歷史中,人類的科技尚未發達,我們就好像穿著隱形斗篷在賽跑一樣,沒有人發現我們的存在。直到西元一三二年,東漢人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圖一),它的頂部有八條龍圍成一圈,口中分別含有一顆銅珠,底部四周也有與龍對應、張著口的八隻蟾蜍。地震發生時,如果某隻龍口中的銅珠掉到蟾蜍的嘴裡,表示地震波就是從那個方向傳過來的。
西元一三八年,候風地動儀成功偵測到在隴西發生的地震。雖然地動儀沒有被保存下來有點可惜,但由於它還不夠精密,即使人們知道有地震波的存在,依舊還沒辦法清楚看到賽跑選手的容貌。到了西元一八八○年,人類的科技進步許多,三位在日本的西洋人發明了現代的地震儀(其基本原理和地動儀相似),人類終於可以看見地震波選手與賽跑的實況了。
剛才提到的「地震儀」,是用來量測和記錄經過某一個特定地點的地震波的儀器,又稱為地震計。此外,現在利用電腦還可以畫出從地震開始到結束,地震儀量測到的地震波大小變化,稱為「地震歷時圖」,而裝設地震儀的地點則稱為測站。
隨著科技的進步,地震儀體積愈來愈小,精準度卻愈來愈高。每個測站的地震儀記錄兩個水平方向的震動(東西向和南北向)以及垂直於地表的上下震動。圖二是典型的地震歷時圖,大家可以清楚看到地震波分為兩種,由速度和震動的方式來區分。
地震一開始,地表上下動的幅度較大,宣告P波(縱波)先到達。接下來,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幅度增大,上下動的幅度則變小,表示S波(橫波)到達了。因為P波的速度比S波的速度快,所以現在你知道我們為什麼叫做長腳P和短腿S了吧!
此外,從地震歷時圖中,你可以發現雖然短腿S跑得比較慢,但是它的震動幅度比長腳P大很多。這也就是為什麼地震中,人們會先感受到輕微的上下震動(有時候不易察覺),接著才是比較明顯、比較大的左右晃動,所以,主要的地震災害其實都是由短腿S所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