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將通車的台北捷運松山線,北捷決定將「台北小巨蛋站」到站廣播的國、閩南、客語全讀同音,並表示,這是向語言專家請益且參考高雄捷運「巨蛋站」的播音先例。
因此,未來民眾搭捷運,聽到的廣播是「台北小巨蛋」連說三次國語,再加一次英語;但三次廣播都一樣,還有意義嗎?習慣聽閩南語或客語的乘客,會等到第三次才聽懂,知道到站該下車嗎?
高捷的施行,有其考量的時空背景與城市如何處理外來語的做法,特別的是,這是在地的自我決定,北捷又何必一定要仿效。
北捷廣播常被嫌冗長且頻繁,不斷地向車廂乘客宣導列車「警示音響起,勿強行進入」,或是廣播不要在車廂內飲食、嚼口香糖、吃檳榔等,其必要性令人質疑。
現在是建立北捷不同於高捷特色,切短廣播長度的好時機,千萬不要陷入墨守成規的窠臼中;讓「台北小巨蛋站」的站名,念一次國語就好,若施行成效良好,也減少車廂廣播資源的使用,不僅兼顧效率、滿足乘客資訊需求,也讓車廂更清靜,何樂而不為?
蕭嘉弘(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