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廣才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有翅膀的,一種是沒有翅膀的。有翅膀的人拼命想飛,沒翅膀的人以為他們神經病,因為沒翅膀的人看不見別人的翅膀。
比爾.利胥曼(Bill Lishman)是個有翅膀的人,他是發明家、藝術家,非常愛好「飛」,開著輕航機在天空遨遊。他一直有個夢想就是「跟鳥一起飛」。
有一天,他想到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勞倫斯(Konrad Lorenz)的「印記」(imprinting)學說,就是當鵝蛋孵化,小鵝破殼而出時,如果小鵝第一眼看到的是勞倫斯,那麼小鵝就會以為勞倫斯是牠的媽媽,往後不管勞倫斯走到哪兒,小鵝都會跟在他的屁股後面跑。
所以利胥曼想著如果他能夠變成野雁的媽媽,他可不可以教會小野雁飛?他能不能帶著小野雁飛過南遷的路線?教會牠們如何遷徙?牠們會不會再飛回來?
如果成功,他就可以幫助許多因故沒有南飛的候鳥,好像說母鳥在中途死亡,沒有媽媽帶領小鳥飛。這樣對復育瀕臨絕種的候鳥有決定性的作用。因為我們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保證把候鳥的蛋孵出、養大,但如果沒有人當鳥媽媽;來教會這些幼鳥如何遷移,那鳥只能養在動物園。如同我們可以繁殖熊貓,但要讓熊貓野放,成功機會就不高。
利胥曼找到另一個有翅膀的人多夫(Joe Duff),他們倆先利用「印記」理論,變成一群加拿大野雁的媽媽,然後利用駕駛輕航機,教會野雁跟著他們飛上天。然後他們發現輕航機的速度太快,長程飛行時,小雁跟不上。於是他們把輕航機的機翼縮短,改用馬力較低的引擎,使輕航機保持在二十五到二十八英里,跟加拿大野雁的飛行速度一樣。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九日,利胥曼和多夫駕著兩架輕航機,兩個野雁媽媽,帶領三十六隻野雁,從加拿大安大略省出發,順著野雁南飛的路線,平安飛到美國維吉尼亞州。這是人類第一次教鳥飛、帶鳥飛,成功帶領候鳥遷移,對保育動物有很大貢獻。
這段真實的事蹟,後來好萊塢拍成電影,片名是《返家十萬里》。
(作者為格林文化出版社發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