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忠賢台北報導】台灣的人口為何「每況愈下」?據主計總處調查,主要在不婚主義意識抬頭、有偶率下降,導致生育率下降所造成。而如何因應人口少子化及老年化的趨勢,國發會官員指出,首先需要鼓勵生育,培養樂於生育的環境;另外,面對勞動市場人力短缺及老化問題,則需要提升勞動生產力,並要開發高齡勞動力。
主計總處曾針對二十五至四十四歲男女共一千零三十三人所進行的調查, 二十至三十九歲的未婚民眾不想結婚的意願,從過去的一成六增加至二成四;而三十至三十五歲的受訪者中,高達半數預計三十歲以後結婚,有近二成六不打算結婚。
在有偶率的部分,民國七十八年度十五歲以上人口婚姻分配比率中,有偶占總百分比中的五成九;民國七十八年開始,有偶率逐年下降,至九十八年結算,有偶率降至五成二。
至於生育率下降,從民國八十八年到九十八年出生的嬰兒平均每年減百分之三點八,約九千一百九十四人,生第一胎產婦平均年齡也由十年前二十六點七歲延後至二十九點三歲。主計總處分析生育率下降的成因,包括有偶率下降、晚婚降低生育率;老人福利排擠兒童福利等。
而生育率下降的結果,未來本國勞動人口不足,勢必擴大引進外勞;老年人口相對於年輕人口的比重增加,此比重上升代表養老負擔加重;生育率持續低於替換水準的情況下,未來將有許多老人沒有多餘子女可以選擇輪流同居,甚至沒有子女可以同居。
至於如何解決問題?在勞動力方面,中央大學產經研究所教授單驥曾指出,各種吸引人才移入誘因都應多管齊下,增加移民,多聘僱僑外籍生,提升勞參率等,可以因應勞動力減少對國力的衝擊。
國發會副主委黃萬翔也說,在少子化加上高齡化的雙重衝擊下,未來老年人口幾乎就要接近勞動人口。因應人口少子化及老年化的趨勢,首先需要鼓勵生育,培養樂於生育的環境;另外,面對勞動市場人力短缺及老化問題,則需要提升勞動生產力,並要開發高齡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