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重大社會案件接連發生,許多專家學者紛紛疾呼重視道德教育。
但廢除國、高中「生活與倫理」和「公民與道德」課程之後,學校的品德教育少了認知與言教的重要環節。
雖說學校可以透過活動及境教安排,但學生無法知其所以然,而致盲從或不知為何而行,使得道德教學無法知行合一,可說是現在教育現場的最大隱憂。
德育實施在內涵上必須包括認知、情意與實踐三大部分,並透過身教、言教與境教等三種管道達成。我在校園發現目前的德育活動安排欠缺周延性,甚至是反教育的實況。
這幾年十分盛行的3Q達人選拔中的MQ(道德商數)項目,其評選標準簡直就是自我標榜的作文比賽,看誰可以把自己的德行說得天花亂墜,以便獲得評審的青睞。
殊不知這樣的活動,謙虛的德行早已蕩然無存,甚者讓孩子無形中學會浮誇矯飾,弄虛作假,但是教育當局卻認為活動頗具成效,大有推廣之勢。
其次,美德大使的選拔,原本用意是在推舉班級的品德楷模,以達見賢思齊的效果,可惜推薦的方法卻引進現行民代選舉的宣傳模式,於是道德不再是為善不欲人知的默默付出,反倒變成大張旗鼓的自吹自擂。
有人當選後要請同學吃冰,還組織競選團隊,配上高分貝的汽笛巡行造勢,只差沒放沖天炮,所有選舉的醜惡文化樣樣不缺,開玩笑的反比正經的多,根本與活動初衷大相逕庭。
其實原本傳統由班級推選,教師薦舉的模範生,便有拔擢楷模的功能,何必搞出這些花俏的名堂來畫蛇添足?而公民與道德在我們的課程消失之後,未來又要如何禮失求諸野?
李國昌(高雄市/高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