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占中」活動訴求「真普選」,要求在二○一七年可以直接普選特首,而且候選人不應該受官方篩選限制。這場抗爭活動,因為多數香港民眾曾經撐開雨傘,抵擋警方辣椒水攻擊,被國外媒體稱為「雨傘革命」。
很多人訝異,向來被認為是政治冷漠的香港群眾,為何會出現如此大規模反對運動?若細心觀察,或許可以發現香港的雨傘革命,與台灣今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有許多相似處。
一、抗爭主角都是十幾、二十幾歲的年輕學生或公民,不是政治人物領導。他們強調公民不服從的反體制精神,堅持民主價值主張,並且不易妥協。
二、善用行動網路技巧傳遞交流訊息,快速行動組織動員,爭取外界聲援。注重社會形象,自動整理環境,清理垃圾。
三、抗爭直接對象雖是當地政府,背後因素卻是對中共政權的恐懼與不信任。
四、同樣面對世代正義問題與憂慮未來不確定經濟因素。他們主張要為自己的未來發聲。
因此或可以解釋為,年輕世代透過網路訊息交流的同質化,已超越過去的緩慢世代影響。所以新一代的香港年輕人,已與上一代有所不同。
其中值得關切的是,港台兩地年輕人不同於上一個世代的思考與行為,在短短半年內,分別爆發兩起大規模抗議行動,走上街頭對當地政府政策與中共政權投下不信任票,是否也會輻射影響至中國大陸境內,同樣世代的年輕學子,他們會怎麼做?
羅保華(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