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劉銘傳在台灣從事交通、電信、教育等建設與改革,也讓台灣成為當時中國現代化的範本。日治時期,更積極推動水利、醫療、電氣化、下水道系統、西式教育等基礎設施,尤其鋪設鐵、公路,以及整建基隆、高雄、花蓮與馬公等港口,不但讓台灣南北與城區往來更加暢通、改善東部與離島交通,也讓台灣擁有可供大船吞吐貨物的現代化港口。一九四五年後,國民政府進行土地改革、十大建設,讓台灣逐步從開發中國家邁向已開發國家之列。
台灣近代化之父劉銘傳
一八八五年中法戰爭後,清朝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巡撫,並常駐台灣。從一八八五至一八九一年任期間,劉銘傳陸續設立了煤油局、伐木局、蠶桑局、撫墾總局、樟腦總局等新式企業;並大力發展通信事業,在一八八六年設立了電報總局,同時鋪設了從滬尾到福州、從安平到澎湖兩條海底電報線路;也設立了台灣第一所新式學堂,從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
他任內最後一年,更在台北、基隆間鋪設了當時全中國第一條官辦鐵道。劉銘傳在台灣的近代化建設與改革,大大開啟了台灣現代化的腳步。
日本殖民下的現代基礎
一八九五年簽訂馬關條約後,日本占領台灣。為了充分利用台灣的土地資源,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引進近代化農業改良和開墾技術,如實驗稻米、蕃薯等新品種,以及機械化耕作工具、儲藏設備,興建灌溉設施等。另一方面,野心勃勃的日本企圖以台灣為南進根據地,於是又致力於全島的鐵路、公路、電力、水利等基本建設,也因此奠定了台灣現代化基礎。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
二次大戰後,一批又一批來自大陸各省的中國人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導致台灣的人口結構、政治、社會、經濟等產生了巨大變動。
一九四九年開始,國民政府陸續實施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進行土地改革,改變了台灣土地所有權的型態。之後又在美援的幫助下,全面推動農業機械化,一路發展成亞洲四小龍之一。(下)
轉載自《福爾摩沙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