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風箏的習俗由來已久,著名才子金聖嘆就曾經說過「看人風箏斷,一樂也!」中國的風箏,正史記載是於南朝梁武帝〈西元五四九年〉時期,當時放風箏的目的是對外求救,古人也在清明節時放風箏紀念祖先,風箏在天空高高的遠颺之際,將線割斷讓它隨風而去,表示對祖先無盡的追思,稱為「放斷鷂」。
馬來西亞人也喜歡放風箏,他們的風箏多由當地的「峇迪」(馬來花布)製作,色彩斑斕、絢麗,三五人群在空地上放起風箏時,滿天飄揚飛曳著繽紛的色彩,彷彿將雲朵也染成艷麗迷人的七彩顏色,天空中霎時充滿了熱帶風情,十分吸引人。
風箏在馬來西亞有一個美麗感人的故事:
傳說有一個農夫在田裡耕作時,看到一個可愛的女棄嬰,善良的農夫將女嬰帶回家細心撫養,女嬰在農夫的照料下慢慢的長大了,說也奇怪,自從收養女嬰後,農夫的收成越來越好,生活也跟著富足了,但是農夫太疼愛女孩,居然引起農夫妻子的嫉妒,一怒之下將女孩趕出家門。結果田地又開始欠收了,農夫十分傷心,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告訴農夫說這女孩原是稻神轉世,只要作一個風箏放上長線,讓它飛上宮殿並誠心的懺悔,天上的神仙自會知道你所受的苦而給予祝福,農夫真的做了一個美麗的風箏讓它高高的飛往天上去,不久之後,他家就又富裕起來了,風箏的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
至今,馬來西亞已將風箏融入生活,仍然流行放風箏,或是把風箏用來裝飾家裡,每年五月還在吉蘭丹舉行風箏比賽,吸引許多好手參加,是一項老少咸宜的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