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陳風‧月出〉
◆語譯:
月亮升起皎潔明亮,月下美人多嫵媚,身影窈窕舉止輕盈,讓我思念心生煩憂。月亮升起潔白清晰,月下美人多秀麗,身影升起照耀四方,月下美人多艷麗,身影苗條舉止從容,讓我思念心生煩躁。
◆背景常識:
商朝末年,舜的子孫投靠了周,擔任製陶的工作。周武王滅商後,便將舜的後裔媯滿封於「陳」。武王還將大女兒元姬嫁給他,並讓他奉守著舜的宗祀,死後追諡為陳胡公。陳國的人有以國為姓氏,歷代都以為陳氏就是媯滿的後代。
◆名句故事:
〈陳風‧月出〉是一首月下懷人的情詩,共分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興,最後抒發想念佳人到心生煩憂之苦。其中以月色比喻佳人的婀娜多姿,朦朧中又非常有魅力,被歷代評論家譽為開啟了「見月懷人」詩之先河。
而《詩序》的見解是:「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說美色焉。」欣賞情詩,讀到這樣的詮釋,多少有些殺風景,不過從周武王冊封陳國,到春秋時代楚惠王滅掉陳國,諸侯國中如此短暫的壽命,也不多見。也許詩人點出了原因之一,例如荒淫昏庸的陳靈公,玩弄臣下的妻子夏姬,他好色不好德的下場,就是被夏姬的兒子夏南一箭射死,很是悲哀。
◆新說名句:
唐朝詩人張九齡有一首〈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明月就彷彿戀人,即在眼前,明月與他,兩人「天涯共此時」。
然而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遙遙無盡的大海阻隔,思念的苦悶一發不可收拾,與〈月出〉真可是不相上下。
蘇軾在「烏台詩案」獲釋後被貶謫黃州,先後創作了〈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他興之所至寫道:「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緊接著又行文「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都與〈月出〉相互呼應。大詩人見景生情,即景會心,進而情景交融。
以「皎」來形容明月,可說是再適合不過了,例如宋玉的〈神女賦〉:「皎若明月舒其光,須臾之間,美貌橫生,曄兮如華,溫乎如瑩,五色並馳,不可殫形。」在這裡月光就像舞台上聚光燈一樣,映照得女子的美麗無所遁形,幾乎讓人無法直視。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