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一年級的尾聲,小兒的門牙終於鬆動。圖/花生娘
文與圖/花生娘
在小學一年級的尾聲,小兒的門牙終於鬆動。這日睡前,外子將小兒的門牙拔下,未料他反應激烈,在床上翻來滾去,大聲嚎哭,久久無法停止,無論我怎麼安慰,只是一勁兒地哭,似乎是又氣又惱,痛心疾首的模樣;等到哭累了,稍稍停歇,才抽抽搭搭地問:「會……很醜……嗎?」原來是在意門面呀!
為了防止他再度崩潰,我不得不小心翼翼,以誇飾的口吻說:「不會!超級可愛的!你有沒有發現?小嬰兒沒有半顆牙齒卻很可愛,不是嗎?」他這才收斂起淚水,下床去照鏡子,回來後似乎不認同,又小哭一陣,過一會兒再問:「妳有沒有發現,我的聲音變難聽?」「喔!是因為缺少門牙,講話時氣從縫裡漏出,會有點不標準,慢慢就習慣了。」
他還擔心會被人恥笑,我安慰他這是小一生的標誌,同學也都在換牙,應該是還好。那一夜,為了換牙反覆討論好久,記得將寐前的結論是:你不知道痛苦是成長的開始,這只是一點點的失去,會慢慢適應,而且又大又好的新門牙正迫不及待要長出來呢!
幾日後正好家族聚會,我事先交代親友們別譏笑他缺牙的事,平常愛逗弄小孩的姨丈果然一反平常,大大地讚美他:「我覺得你少了兩顆門牙,變得更帥!」沒想到,小兒竟然反唇相譏說:「那麼,姨丈怎麼不把牙齒拔光,會變得更帥?」
失去牙齒是一課,講話漏風終究會得到修復,但這孩子天生伶牙俐齒,最重要的人生課題應該是慎防失言。多言也許是天生氣質,名字裡又帶三個口,注定是「厚話」(台語),如果每說一句話都像在漫畫裡被圈在一個個泡泡中,那麼漂浮在家裡的說話泡泡,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小兒製造出來的。
飯吃得少,是因為忙著講話,刷牙時滿嘴泡沫也還口齒不清地講著,洗澡出來尚未著衣,也要裸身發表言論,更不用說平時的大鳴大放,因此我常告誡他,嘴巴除了用來吃,也用來說話溝通,要多說好話,而且言多必失。
向來不擅言詞的母親,要給兒子上一堂堂的說話課,或許是很吃力,但透過一次次正面、負面的說法示範,也許他慢慢可以了解語言的力量,不能小看。
缺齒,影響的是門面和生活品質;失言,卻攸關幸福與人際關係。善於利用小小的口與齒,無形中把人生路上的粗礫給搬開了,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