餿水油風暴持續擴大,貴版日前刊登《救食安 先提升吹哨者保護機制》大作,建議提高吹哨(為公益揭弊)獎金,並制定保護機制。根據新北市衛生局透露,三個月前已發出一筆百萬元檢舉獎金,似乎已有進度。
食安影響震驚全台,新北市衛生局公布資訊,顯然想證明檢舉制度有成效,檢舉人不但獲得百萬獎金,且安然無恙繼續工作。高雄市衛生局也決定跟進,並將獎金提高到罰鍰金額的百分之六十,希望增加誘因,徹底杜絕食安風爆。
但就此案例來看,當事人在新北市就業,只要查一下三個月前,那家食品廠被罰款二百萬元,大致上可推測出來。換言之,這一番鼓勵「吹哨者」的話,可能會害了當事人,或引起主雇及同事間彼此猜忌。
眾所周知,保密的最高原則,條款本身沒問題,重點在執法的人,這也是「窩裡反」最難實行的部分,生怕被自己人出賣。
此次踢爆餿水油真相的,是個不識字的老農。他歷經兩年五度檢舉無效,遠從屏東向台中警方檢舉,才揭發這件醜聞,就是不相信當地政府。
根據老農透露,在嫌犯被收押前,曾遭到兩輛車包夾,幸好全身而退。若所言屬實,一旦檢舉人的身分洩漏,生命就會遭到威脅,到時候誰來保護?
個人認為,政府公布消息時,只消說有此案例即可,時間、地點和金額無需點出,以免引起困擾。最重要的是,從受理報案到發放獎金的作業過程,必須有嚴格的保密措施,才能讓吹哨者勇於檢舉。
黃富生(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