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開發史》福爾摩沙新天堂

野人出版社 |2007.01.22
485觀看次
字級

台灣雖然不大,卻因為地理上的樞紐地位,而無法自外於大航海時代全球風起雲湧的大歷史。在短短數百年有史可考的開發過程中,參與國家之多,世界罕見。而每個國家的參與模式、影響程度雖然不同,卻都為這座美麗之島寫下開發新頁。

 十七世紀以後,荷蘭人、西班牙人、英國人相繼為孤懸在汪洋中的台灣打開了世界之窗,並且有計畫地開墾台灣土地、建立商貿基礎;十九世紀末,日治政府更將工業革命以後西方的現代化建設與思維帶進台灣。而從十七世紀末開始,一批又一批的漢移民就從中國跨海而來,不論是為了逐夢探險,還是逃難避險,都在這裡找到安身之處,並且戮力開啟山林,將遍野荒陬打造成良田千畝的新故鄉,進而成為工商科技小巨人。

十七世紀亞太營運中心

台灣位在東亞十字路口,又有豐沛的自然資源,因此,十七世紀當西方霸權蔓延至東亞時,台灣很快就成為列強競逐的焦點。不論是從地球另一端長征而來的荷蘭、西班牙、英國,還是不遠處虎視眈眈的日本,對這個北控東北亞、前進大中國的小島,全都勢在必得,台灣也因此登上世界舞台,儼然是當時的亞太營運中心。

「紅毛番」定居大員

一六二四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在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建立商館。荷蘭人最初只是將台灣當作與中國進行貿易的跳板,但從一六三○年代中期之後,荷蘭人開始正視台灣土地的開發潛力,甚至大規模投資糖業,希望將台灣作為糖業生產基地,因此荷蘭人一方面從原住民手中取得土地,另一方面則透過中國籍「頭人」,從中國招募人力到台灣開墾。

西班牙人的北台灣經營

十七世紀時,菲律賓的馬尼拉是西班牙位在亞洲的據點,距離台灣並不遠,所以西班牙人早有前進台灣的計畫,只是被荷蘭人捷足先登。一六二六年,西班牙人派遣艦隊抵達基隆的社寮島(今和平島),宣告占領。西班牙對台灣的經營,以貿易為主,範圍也僅止於北台灣,而且在一六四二年就被荷蘭人逐出台灣。

開港通商後的歐美窺視

一八六○年清廷簽定北京條約,被迫開放基隆、淡水、台南、打狗(今高雄)四個港口,大開通商之門。台灣豐富的物產資源,開始吸引許多歐美商人前來。他們將資金投注在茶葉、糖、樟腦等經濟作物,不但開始改變台灣部分地區的土地經營型態,也開始讓部分歐美官員和探險家產生覬覦之心,甚至提出占領計畫,顯現對台灣的強烈野心。





許多國家參與了台灣的開發,也在台灣的文化和記憶中留下痕跡。如陳達儒所寫的〈安平追想曲〉中,有一段:「身穿花紅長洋裝,風吹金髮思情郎,想郎船何往,音信全無通酘酘」為什麼追憶安平(台南)的歌謠中,會出現金髮女郎?這恐怕和當初占有安平的荷蘭人脫不了關係。

荷蘭人當年也教導平埔族人書寫羅馬字,所以後來和漢人簽訂契約時,也出現了羅馬字與漢字並列的「新港文書」,這些都是「混血文化」的最佳見證。

地名更是歷史的活化石。如紅毛城、紅毛港、紅毛井等地名,都與荷蘭人或其他歐美國家有關。日治時期留下的地名也不少,如「打狗」變成了高雄,「葫蘆墩」變成了豐原。戰後,國民政府也將中國大陸的地名移植到台灣,使台灣地圖讀起來彷彿一個小而具體的世界地圖。(上)

轉載自《福爾摩沙大百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