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貴版刊登〈學校沒教本土語 閩南語照樣溜〉一文,作者認為學校並不需要教授本土語言,我有不同的看法。
家庭與社會固然是語言教育的重要場域,但並不代表學校就不須肩負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承的任務。倘若如此,現今的國文與英語課程是否也只要在家裡教導即可。
台灣本土語言(原住民語、客語、閩南語等)的語言流失問題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今許多家庭的孩子恐怕已不會使用流利的本土語言,尤其是原住民語及客家語,此時要進行語言復振恐怕必須透過學校教育,慎選熟稔本土語言的師資,才能有效振興本土語言。
現今世界變遷迅速,孩子的能力培養不能只是單調窄化,各類人才均應進行培育,這也是為何十二年國教強調「適性揚才」與「多元進路」的概念。
由此觀之,我們除了重視台灣學子的國文與英語能力外,原住民、客家與閩南等本土語言也許是台灣社會珍貴的語言資產。
此時教育部或許可運用多元選修的概念,規畫各種本土語言課程供學生選修,不僅可以復興台灣本土語言,也可以厚植台灣競爭力,何樂而不為?
廖經庭(桃園縣/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