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微笑國度」的泰國常年來政局混亂,少有平息之時。塔信派與反塔信派的對立,看似政治問題,實則為長期貧富不均的結果。
泰國城市中產階層較多反塔信派,地方低收入階層則多支持塔信派。塔信透過惠民政策,收攏中低階層民心,卻被認為是政策性買票。他所屬政黨雖多次贏得選舉,卻沒能真正對財富進行重分配,且他本人就是富豪,他支持的妹妹總理盈拉最近也被迫下台。
泰國反對派霸占街頭超過了半年,社會動盪不安。反對派因為屬於居少數的城市富豪與中產階級,選舉總是敗北,因此不信任選舉;要求「指定總理」,開民主倒車,可謂已失去理性,變成不講道理的一群。
不講道理的人長期抗爭,要想社會和諧猶如登天。同理,反觀台灣,太陽花學運退出立法院後,立委重新開議,仍然上演搶麥克風、占領主席台、肢體衝突的戲碼。沒有專業的政策辯論,藍綠互不信任,以致國事空轉。台灣落入這種無理性,不講道理的地步,離泰國也不遠了。
民主雖是仰賴「數人頭」的民意取向,但很多時候仍須專業判斷和專業權威來釐清事理,解決分歧。如果大家站在「只有我對」的立場看問題,意見不合就霸占議場、霸占街頭,求「講道理」而不可得,求務實解決問題也不可得,公民論壇無以奠基,理性社會無以發展。
政治人物不以理性論政,就不會有政治和諧;許多攸關大眾生活的公共政策,先是因立法院被學運占領而停擺,後又因立委繼續政黨鬥爭,「無暇」審議,民生法案長期擱置,民怨不止,求社會和諧當然不可得。
和諧社會是社會資源兼容共生的社會,是結構合理的社會。是各組成部分均衡、穩定,包括階級、宗教、職業、黨派、地區等共存、共生於一個社會之中,人人付出努力,並獲得應得的社會資源。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富民並不是富少數人,而是讓大多數的人都達到一定程度的富。和諧社會應當是把各類資源聯合起來,合理分配,每個人得到一定程度的物質利益,都有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從服貿協議到核四存廢,再到目前自由經濟區的討論,社會充滿對立;雖有溝通,卻以「退無可退」、「讓無可讓」為前提,凍結對話空間。在民主社會,要求社會凝聚,必先有對制度的信任,對法治的信任,對專業權威的信任。若誰都不信任誰,社會分崩離析,則國家走向令人擔憂。
泰國的兩派無妥協空間,使民主、貧富問題都走入死胡同。反對派排斥選舉,拒絕與「必贏」的塔信派在選票上競爭;這種對選民的不信任,使民主在泰國已無實現可能。泰國常有軍事政變,當坦克上街頭,民主滅亡,社會和諧亦如緣木求魚,更別提解決貧富問題。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大家都照規矩辦事,社會才能井然有序。泰國的「塔信式民主」固然是有瑕疵,但反對派不能以此認為「造反有理」。改革仍須理性,講道理,長期霸占街頭只會破壞社會和諧,更加製造對立,無助解決問題。泰國以往的經驗如此,國人應以此為鑑。(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