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喫茶去──泡茶文化的演進(下)

文與圖/陳牧雨 |2014.08.26
3057觀看次
字級
茶人謝淑真,於茶宴上泡茶的雅姿。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高鶚曾經用這樣描述四個喝茶的境界:「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後,寒夜客來時。」

瓦銚,類似壺,但較大而有柄,是一種煮水的容器。這春雪講究者用的是松枝上或是梅蕊上的殘雪,取而煮之,已自具春香,用以沖入古瓷裡的茶葉,自是「淡香生古瓷」,香盈滿室了。

如此成就的一壺好茶,必在好的情境之下品飲才是,一如高鴞說的「情窗分乳」或「寒夜客來」時。不過這兩句想必受放翁詩句:「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細分茶」,及杜耒「寒夜客來」的影響。前者指悠閒從容的時候獨自分乳品茗;後者指寒夜客來,以茶代酒,與好友一起促膝談心。兩者都是喫茶最好的時機!

台灣山上多霧潮濕,原本就很適合種植茶樹,盛產茶葉自不在話下。

早期台灣茶葉較精緻者,大都賣給日本觀光客。多數台灣人喝茶只用一大茶杯,放入幾片茶葉或香片,沖入熱水即端出饗客,喝完後,再繼續加進熱水即可。

至於一般工人或農人,則將茶葉放進大茶壺,與水一起燒滾,然後倒出飲用。此時茶葉及茶具取其方便而已,是沒什麼講究的。因為茶葉長時間浸泡在熱水裡,因此泡出茶鹼,甚是苦澀不堪。不過以當時的台灣狀況,一切都將就了!

後來台灣經濟逐漸發展,於是人們也慢慢開始講究起喝茶一事。這一講究,當然包括茶葉的精製、茶具的精美、繁複的泡茶技術,甚至配茶的茶食的多樣口味也在其中。

於是茶藝館在全台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到處林立,茶藝館的裝潢一般都不脫傳統中國式的設計,或者是台灣早期的懷舊風格。

至於茶具,則由以前的大杯大壺轉變為使用宜興的紫砂小壺與小茶杯。接著也有人開始收藏由名家所製作的宜興小壺,以致好的宜興茶壺價格日益高漲,後來因為有些價格太高了,泡茶用的茶壺因此變成了收藏品,而捨不得使用。

這段時間,泡茶成了全民運動,家家戶戶都備有基本的茶具組,一般而言,包括一個紫砂茶壺、一個茶海,及一些紫砂小杯。有朋友來訪,或家人相聚,就這樣泡將起來。

稍講究者,則多了一些高筒型的聞香杯。先將壺裡的茶水倒入茶海,再將茶海裡的茶水倒入每個人的聞香杯中,喝時從聞香杯倒入小杯,然後拿起聞香杯聞其香味,最後飲用小杯裡的茶水。

由於泡茶蔚為風氣,因此也興起了養壺運動。

剛開始的說法是:泡茶時將茶壺泡在茶水裡,泡完茶後不洗掉茶垢,任茶垢堆積在壺的表面。因此,為了讓茶壺外表迅速累積茶垢,有人將壺放在大碗,然後蓋滿茶葉放進微波爐裡微波。我也鬧過把茶壺蓋滿茶葉,而被老婆誤以為是泡過茶的茶渣而丟棄的笑話!

就這樣流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後來有人指出這樣養壺其實是錯誤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每次泡完茶後,將茶壺晾乾,然後以細布擦拭,如此可以擦掉茶垢而只讓茶垢油脂薄薄且勻稱的分布在壺的表面,如此擦拭的次數多了,日積月累,最後果真養出又亮又乾淨的漂亮茶壺。

壺以外的茶具也愈來愈精緻且多樣化,如挖茶的茶則,通壺嘴的茶針,以及茶巾桌巾等等,在造型及材質上都非常講究。而泡茶的技術也日益講究,於是到處有茶藝班教人如何泡茶等等。

這幾年更擴大成茶宴,參與的人數很多,然後分成許多小組,由訓練過的專人泡茶給參與的人品茶,並重視茶宴現場的布置與氣氛的烘托,插花、盆景、書法、古樂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布置品。

整個泡茶文化的演進,見證了台灣的經濟發展過程,也彰顯了台灣人對於精神文化提升的重視與渴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