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可愛」的「風流」,原指有才學而不拘禮法之人,後藉以形容風度瀟灑、談吐出眾。
典出《南齊書‧張緒傳》:「緒吐納風流,聽者皆忘饑疲,見者肅然如在宗廟。雖終日與居,莫能測焉。劉悛之為益州,獻蜀柳數珠,枝條甚長,狀若絲縷。時舊宮芳林苑始成,武帝以植於太昌靈和殿前,常賞玩咨嗟,曰:『此楊柳風流可愛,似張緒當年時。』其見賞愛如此。」
引文大意如下:南朝齊代的張緒,是位名重一時的人物。他曾任吏部尚書,並擔任國子監祭酒(國立大學校長)。張緒談吐很有學問,而且不拘禮法,聽他講話的人會忘記了飢餓和疲勞,見到他的人,也會肅然起敬,好像有身處宗廟那種莊重的感覺。雖然有人整天與張緒在一起,還是很難估量他的學問有多深廣。
當時,劉悛之在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給皇帝進獻了幾株蜀柳,枝條很長很長,樣子像絲線。這時皇家的芳林苑剛建成,齊武帝就把這幾棵蜀柳種植在靈和殿前,經常賞玩。因此武帝感慨地說:「這楊柳『風流可愛』,好像當年的張緒。」於是「風流可愛」成了歷史上一段有趣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