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許多大都會都有令人艷羨的硬體建設。這些硬體建設固然是都市的亮點,但是都市的特色和魅力並不全在硬體,而是在都市人群組合的化學反應,也就是軟體才是決定都市精神的重點。
台北市一直追求成為國際都會,但是台北市的國際化一直有所欠缺。缺的並不是高樓大廈、交通建設、百貨商城、國際名品,而是國際人文薈粹,兼容並蓄,相互包容的精神。
台灣有許多新移民、外籍勞工和國際觀光客,但是對這些國際過客或新歸人卻鮮少了解他們的想法背景,尊重關懷,並協助他們融入台灣社會的努力。
兩年前,因為有人投書抗議外勞在假日於台北火車站大廳集會,影響撘車旅客的交通秩序,台鐵站務人員就在車站大廳拉起繩索,禁止非旅客的外勞進入;引發人權團體抗議,也引起社會的討論。去年台鐵改採柔性勸導,卻引發某檢察官在臉書上抱怨,眾人群聚在大廳吃喝,有礙觀瞻。
車站固然是旅客乘車通行之所,但是在不妨礙交通秩序的情況下;候車的人,跳舞的人,等候的人,休息的人都可以利用站體大廳,何苦獨獨為難這些來台灣打拚,語言不通,經濟不寬裕,對市區又不熟的外籍人士;拉起阻拒繩索,不但圍阻這些外籍人士,也將台灣自己圍了起來。
國際間外籍人士利用車站,碼頭聚會比比皆是,台鐵排外的不友善舉動,顯示出台灣仍欠缺國際化的心胸。
這當然不能獨歸咎於台鐵的台北車站,只要有旅客抱怨投訴,台鐵就必須回應。事件過後經過媒體的討論,台鐵也進行了檢討。
八月三日是今年伊斯蘭教開齋節後的第一個周日。台北下大雨,台北車站一樓傳出陣陣歌聲,近四萬名外籍勞工再度聚集台北車站大廳。台北市政府也在兩廳院藝文廣場舉辦「二○一四印尼開齋節-印象寶島魅力台北」演唱會,請來印尼歌手獻唱,民眾圍繞著舞台,台上台下,一片歡樂。
台鐵局長周永暉強調在不影響旅客購票,出入車站動線的前提下,台鐵決定以友善的態度面對。
「宗教最可貴的精神是尊重,台鐵與人為善,做好服務。」因為台鐵開放心胸,轉化阻力為助力,台鐵外勞事件化干戈為熱鬧歡樂的嘉年華。
人有各相,有不同種族、宗教、經濟條件、國籍地域,性別膚色,衣著、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但人的本質並無不同,如果因差別相,而有差別心,就易生紛亂,許多戰亂皆因於此。理解人之不同,而能尊重包容,才能出現多元多樣的面貌。
國際都會的魅力並不在於新穎的現代建築,而是兼容歷史傳統與創新變革,本土與異質文化。由市民生活經驗共同澆鑄的複合面貌,珍惜固有,融合不同文化是新文明的煉金爐。台鐵走出一小步,台北市走向國際化還要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