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庭園 圖/王基倫
少年一休像 圖/王基倫
文與圖/王基倫
晴朗的天空,清幽雅靜的深林,一休寺靜靜地坐落在京都城的郊外。
一休和尚(1394-1481)法名宗純,字一休,號狂雲子。他自幼聰明,關於他的機智故事,拍成卡通動畫,風靡了日本、台灣、香港、泰國、中國大陸等地。朋友問我:「真的有一休和尚這個人嗎?我還以為是虛構的卡通人物故事呢!」
是呀,真的有這位和尚,的確曾經是位聰明的小和尚,他的智慧也與日增長,後來活到了八十八歲,就葬在這裡。這座寺院本來叫做妙勝寺,後來改名酬恩庵,因為一休和尚後半生都居住在這裡,他的名聲遠播,現在大家都稱這裡為一休寺。
寺院是座大花園,林木扶疏,景色優美。走上參道,滿地綠草如茵,細看來,青翠的苔蘚是細心栽植而成的。園內楓葉飄飄,綠意盎然,想必秋天楓紅時節,另有一番勝景。林木下有幾尊一休和尚的塑像,其中一尊是少年和尚銅像,手持箕帚,打掃庭園,原本就沒有頭髮的額頂,又被摸得閃閃熠熠,據說摸了他的頭也能增長智慧的緣故。另有兩尊老僧石像,愁眉深鎖,唇形下垂,神情悲苦,而他手戴佛珠,恭謹地直立在路旁托缽化緣的形象,正是佛門弟子的寫照。一休和尚豈止小時候聰明而已?他長大後,深通佛理,成為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帶我前來的京都女子大學愛甲弘志教授說:「以前天皇要找他,聊天、談佛、論禪,從這裡抬轎子到京都,要走一整天的路哩!」一休其實是後小松天皇的皇子,身分高貴,生前備受皇家看重,死後葬在這裡的墓廟也屬於皇室官內廳管轄。
我們先造訪住持的居室,稱為「方丈」的地方。居室正前方有個「虎丘庭園」,枯山水的造景,寬敞而明亮,可以在此休憩、讀書、坐禪、說法,好不愜意。屋內全屬木構,榻榻米乾淨整潔,拉門上有些古樸雅緻的人物畫,白紙黑墨上畫的是陶淵明的隱逸生活,他長髮及肩,有二、三童子相伴,過著羲皇上人自在讀書求道的日子,這是佛門高僧嚮往的生活境界吧!
方丈正廳裡面安放著一休禪師的木像,相傳是一休禪師辭世的那一年稍早的時候,命其高足墨濟禪師所作與他本人同款大小的木像。木像上的頭髮和鬍髭都是用他本人的來嵌入的。一休和尚晚年不滿禪宗的禁欲教條,也可能有點不修邊幅吧!
轉個彎,來到屋旁的「方丈庭園」。這個庭園又稱「北庭」,在方丈住所的北方,位居一休寺的正中心。庭園很大,東面豎立著十六羅漢的遊戲像;南面堆疊出整齊有序的石頭,代表層層疊疊的小山,美麗的杜鵑參差其間,下面還有平坦的白砂。我來的時候正逢初夏,紅色的小杜鵑花,長在團團簇簇的綠色植栽之中,格外鮮豔耀眼。「虎丘庭園」和「方丈庭園」都是被指定的名勝古蹟,頗值得一觀。
一休寺還有許多重要文化財,放在「寶物殿」裡。一休禪師當年精通漢詩,是位詩人、書法家和畫家,因此遺留下不少墨寶,以及使用過的遺物等。一休寫給朋友的書信、詩歌、偈語,裱褙掛好在這裡,供遊客觀賞。他的《狂雲集》和《自戒集》手稿,也能在這裡看見。還有一幅「一休禪師頂相」,是他晚年身穿袈裟,手持戒尺的畫像,相傳由日本室町時代後期的畫家曾我蛇足所繪。一休禪師在畫上親筆寫下四句詩:「臨濟子孫不知禪,狂雲面前誰說禪?三十年來肩上重,一人荷擔松源禪。」這表明了他的自負,認為臨濟宗傳下來的禪學法規,現在只有他一人繼承而已。
寶物殿旁是「本堂」,一個唐式佛殿的建築。本堂內奉祀釋迦如來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其他還有唐門、鐘樓、浴室、茶室等等,也都是重要文化財。我們因為時間不夠,來不及仔細參觀這些地方,或許這也是一種因緣,留待我們下次再來走訪一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