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亭與雷公菇的故事 上

楊富閔 |2014.07.17
2489觀看次
字級

文/楊富閔

前陣子在圖書館翻到一本紹介景觀建築如何介入人類日常的小書,內容蒐羅世界各地的涼亭造式,這陣子我一直留意涼亭,只因我跟涼亭互動的次數太稀薄了──涼亭作為戶外休憩的公共空間,遮風避雨躲太陽,台灣常見涼亭如傳統式六面八面體涼亭,那也是社區公園基本配備,紅漆圓柱,流光斜瓦,可能築在池邊花徑,我覺得它太像廟,誰想在廟裡休息呢?本是現代化產物的公園,園區卻生出一座更傳統更古典的築物。記憶中隆田國小與山上鄉公所外邊都有座尤具古風的亭仔;名勝風景區的涼亭造型多變並富於功能性,通常取個菜市仔名,什麼觀景、觀潮、觀海、觀日亭、觀音亭?……觀字用法述說著其高度與地面必有段距離。

我的腦袋幾乎調閱不出關乎涼亭的記憶?涼亭經驗即是休憩經驗,它是戶外生活不可或缺的建物。試想晨起固定登山如何急需一座涼亭?八二三公園涼亭日日都有榮民行棋,台中公園湖心亭自日治以降直是台灣重要地景,台北新公園內的涼亭都安裝一座台灣名人銅像:連雅堂、劉銘傳、丘逢甲……比較讓人困惑是孤立在台大醉月湖心的那座亭仔,四周沒有得以登岸的設施,若說有人暗中操作它──比方說它其實是自動伸降裝置,那就有趣了!據曾搭船登亭的同學說上頭布滿鴨屎與鳥糞,沒人履及的涼亭真正淒涼,讓我想起涼亭也是孵育鬼故事的重要場景。

書架間我瞇眼考察那些精密估量的尺寸比例,如何注入在地歷史的巧妙設計:大內西拉雅公園有座親子涼亭,好像從沒上去,那座偏鄉唯一的公園大如墓場,蓋在山區的山區,是讓人尷尬的建物;從前安平古堡外面有一座涼亭,國中戶外教學全班擠在亭內用餐,因空間有限,亭中石桌都當成椅子,為此趕走本在午睡的在地人。涼亭面面觀呀,我在挑高的、空靜的知識殿堂呆立,覺得圖書館也像一座大涼亭,冷氣很強,隔著氣窗,看著外方天色漸漸暗下來,大概累了,冊頁流轉的一個瞬間,我感覺手中拿的涼亭百科好像一部野菇圖鑑──

野菇圖鑑也可能,是我睡眠不足花了眼,我也注意菇物題材一陣子,卻遲遲下不了筆,直到上月帶領中國在台留學生到台南走馬瀨農場踏青,潮溼陰暗的碰碰船池邊,我看到一座仍能分出本是白色紋理、現下掉色的、沾垢的涼亭,我懷疑它根本就是一朵天然野菇,而且像極夏天貨到市場便立刻秒殺賣斷的雷公菇。

我想起二○○六年了,升大二的暑假,結束一年的新鮮人生涯,再回南部小鎮,不知為何天天失眠。凌晨三點半還在上網的我,得以聽見騎樓市場賣豬肉的堂叔堂嬸拉開鐵門,四點十分,斜對角賣植栽的阿婆會先在三樓神明廳燒香,四點五十開啟她們家的電動門,五點開始拖地,我會在五點半離開床鋪──

那個暑假,五十歲的父親半句日文不會,初次跟隨紡織公司出差大半個亞洲,大哥正在服役,整棟屋子遂剩下母親與我;那個暑假母親熱衷於摘採雷公菇,機車雙載,我們沿昔日雷公菇生長的舊地搜尋:竹林下或者柴堆中、酪梨園還是農舍邊?溪埔地據說每年都發得纍纍,那些父親出國前交代的熱點,任何一處都不錯過。當我年幼,每年夏季服食雷公菇,就像清明吃春捲端午啃粽肉,雷公菇作為一種野味,實是桌上最討喜的菜餚。雷公菇得名於它常在西北雨過後紛紛冒出,至今無法人工培植,它的價值來自季節限定,生時閃電霹靂。

雷公菇遂是聲音的產物,每一口都是風雨交加。

父親出國前留話──今年剾菇工作要託付母親與我了。

父親最愛吃雷公菇,我們笑他是菇王。他說兒時送進窯口烤它三五分鐘,原汁原味雷公菇有雞肉絲般的口感,雷公菇遂又名雞肉絲菇,父親形容以前餓到沒東西吃呀!夏天雷雨午後一群囝仔到田裡巡菇,父親形容雷公菇有地緣性,一棵野樹底下往往連發好幾年,有年中大獎般,他剾回一布袋的雷公菇,小心翼翼放進灶腳,他不知怎麼跟阿嬤報告這是他的成果,想討阿嬤半句歡喜最後竟說是舅公送的。

葉石濤有篇文章就叫〈雞肉絲菇〉。葉石濤的雞肉絲菇生在戰爭時期的殖民地台南,同樣一個雷雨午後,人在今日新化、昔稱大目降的老佃農帶來神祕雞肉絲菇給佃主加菜,太珍貴了,文中將富於人情味的野菇煮成清湯,吃法非常原始,不如今日多元料理,文本背景實是物資匱乏,一塊肉一條魚都當配給的貧困年代,黑市抓很嚴,食衣住行都偷偷摸摸──

文本形容佃農阿元伯很生氣,不明白自種的東西要給別人,為何還得通過日本仔管檢──

我想著從土地自動蹦生出來的食用野菇,該算誰的呢?佃農、佃主、還是日本仔?

那個暑假母親與我的採菇路線遍及大內山區,聽說善化溪尾生出白茫茫雷公菇,心動卻不知確切地址;或者東山白河一代,剾都以布袋算計。剾菇道具配備很簡易,一把鏟子,一只塑膠袋就得以動身了。大清早我們翻完自家田地,偶爾私闖他人果園,基本上我是負責壯膽,也不幫忙,高高站著,東西比畫,混淆母親視聽:那邊芭樂樹看起很像有一朵耶!細看結果是枯枝;那邊落葉堆很像探出了菇頭,翻開結果是毒菇,我最害怕母親挖到毒菇。

有時我們也在山間遇見另一組剾菇的人馬,林間霧間彼此靜默各自挖寶,我是鄉下人,天生喜歡觀察人,剾菇且得低調行事,然不諳地形位置你得小心行事,迷路那就糟了!山水是歸隱放逐好所在,山水讓你遇見另一個自己,台灣山水直是文人舞墨絕佳題材,像張騰蛟寫的溪頭的竹子,字裡行間若有綠意,文字也能生出林蔭,偏偏我只記得棄置山溝的乾屍、吊晃在土芒果樹的少婦,趕緊我拉著母親離開現場。

我突然也明白剾菇約是困悶村野生活的小遊戲,剾菇除了對地貌植被有一定的敏銳度,還要眼力還要運氣。

我已失去童蒙時期那分在野地山林奔馳的初心了吧!田園於我與危險相連,每步都讓我心驚:看似蛇窟的大洞、爬過腳邊的長蜥蜴、迎面而來的蜘蛛網、光照稀少的山徑,每一條卻是母親執意尋菇的新路線。

那亦是父親母親結婚三十年來初次長時間分離。父親將到中國日本長數個禮拜,記得公司休旅車在凌晨三點接走父親,因沒有經驗,深夜山區騎樓下母親機械似揮手,連擔心的話都講得不踏實。為了轉移注意、分散思念,她全神貫注地剾菇,等候父親歸來。(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