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與安化千兩茶 二十年有約

文與圖/吳德亮 |2014.07.15
3091觀看次
字級
以竹編包裹緊壓而成圓柱形的千兩茶,因合老秤一千兩而得名。圖/吳德亮
早年經騾馬運銷至內蒙的千兩茶。圖/吳德亮
千兩茶的製作經由七名大漢奮力完成,因此又稱為漢子茶。圖/吳德亮

文/吳德亮

從物流手上接過沉甸甸的圓柱包裝,兩人合力費了好大勁才從電梯口「抬」進工作室;果然是遠從湖南安化雲天閣寄來的千兩茶,因每支茶葉淨含量合老秤一千兩(約三十六—三七點五公斤,與現今台兩大致相同)而得名。

時間要回溯到今年五月,我應邀前往湖南長沙演講,經由主辦單位長沙府窯負責人吳琪的安排,以及安化縣茶葉辦主任肖偉群的全程陪同導覽,得以深入採訪了安化黑茶的沿革、原料,從傳統到現代化的製作工藝等,可說收穫頗豐。

話說在全球正「火」的老茶市場中,有數種源自中國六○年代以前的陳年茶品,始終深受茶人的喜愛。它們也像大多數的陳年普洱一樣,在一九九七年從香港大量釋出到台灣,近年也隨著台商的無遠弗屆而不斷流向對岸,藏量當然也急遽的銳減當中。滋味與台灣老茶或陳年普洱一樣醇厚回甘,茶湯也同樣紅濃明亮,價格比起骨董級的普洱名茶毫不遜色,甚至經常被誤為普洱來品飲或販售。

它們就是今天被兩岸茶人讚不絕口的千兩茶、六堡茶、六安籃茶等三種陳茶,在中國六大茶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中,與渥堆後的普洱茶一樣列為黑茶類。

湖南省中北部益陽市的安化縣,就是源遠流長的黑茶產地,包括近年兩岸炙手可熱的千兩茶,以及緊壓成磚的茯磚茶、花磚茶、黑磚茶等,統稱為「安化黑茶」,都早已馳名天下。

以竹編包裹緊壓而成圓柱形的千兩茶,由於外表的篾簍包裝成花格狀,又名「花卷茶」。近年則因行銷等考量,而陸續推出了百兩茶(三點七五公斤)、十兩茶(三七五公克),甚至還有展示用的萬兩茶(三七五公斤),豎起來幾近兩層樓高,令人咋舌。其實根據史料,清朝道光年間(一八二○年前後),安化製作出的第一支花卷茶僅有百兩,至同治年間才改百兩為千兩茶。

茶館橫跨資江兩岸,古色古香的建築成了縣城東坪鎮最顯著地標的「雲天閣」茶業,主人李雲係書法家出身,渾身散發優雅的文士氣息。他說千兩茶的製作工藝,比起普洱茶可說繁複多了:從採青、殺青、揉捻,到渥堆後烘乾,水分的高低、溫溼度的控制,都有極其精確的計算。製成黑毛茶後尚須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形成獨有的高香。再經揀梗、拼配,並秤重裝包,以每包七點五公斤、每五包才能填滿為一柱千兩茶。

儘管五月中旬並非千兩茶的製作季節,李雲仍特意從郊區調回七位身材魁梧的師傅,從蒸、裝、勒、踩等工序一氣呵成,實際製作兩柱千兩茶讓我全程拍攝。

李雲說,編妥的竹簍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使用以免硬化,篾簍內先置入一層棕櫚葉、再置入一層粽葉,連同篾簍共三層,因此有人戲稱是「三層肉」,不僅可防雨水、防異味,粽葉還有藥用保健作用,而三層防護也便於早期騾馬的長途運輸。

從車間取出五包精製後的毛茶,三名師傅熟練地以大型蒸汽木桶,將茶葉蒸軟後逐一倒入篾簍內,並不斷以人工棍槌擠壓填滿,有如擰花卷般擰成圓柱型,用竹篾捆緊封口後,再以竹片及竹條加以重壓捆紮,包括絞、壓、跺、滾、槌打等數十道傳統工序,鏡頭下但見五名彪形大漢不停揮汗使力,彷彿世足賽的聚焦爭鋒,充滿力與美的舞動令人血脈賁張。李勁峰經理補充說,千兩茶的捆壓成形,七名大漢從早到晚每天最多僅能完成二十柱,非有足夠的體力不可,因此千兩茶又被稱為「漢子茶」。

完成後的兩支千兩茶,在李雲董事長的要求下,肖主任與阿亮連同現場所有參與人員,以毛筆或麥克筆在竹簍上一一簽名。李雲當場承諾待茶葉乾燥後,會將其中一支寄至台北給我,我也立即回應「二十年後希望能健康攜回安化跟另一支交換」,作為阿亮與安化千兩茶的二十年之約,並比較兩地溫溼度不同的陳化結果。

完成後的千兩茶尚須露天晾晒四十九天,日晒夜露「吸天地靈氣,收日月精華」才算大功告成,雨天則加蓋塑膠布套或移入室內防雨淋溼,之後在自然條件催化下自行發酵。緊壓為原條千兩茶後,通常高度為一百五十公分、直徑二十公分、圓周約七十公分。

千兩茶的由來,據說是因為過去交通困難、茶葉運送不便,因此將茶葉緊壓為樹幹狀的圓柱花卷茶,以便於馱在騾馬等牲口背上兩側作長途運輸。主要銷往內蒙古及黃土高原一帶,作為遊牧民族沖煮酥油茶或奶茶重要原料的「邊銷茶」。

由於花卷茶的製作工序完全倚賴人工,技能繁複、難度大、消耗體力、工效低。而且經長時間陳化後堅硬無比,品飲時必須以鋼鋸連同竹簍鋸開成片,再剝碎置入茶壺沖泡,過程繁瑣又費時費力。因此在一九五八年,當時國營的白沙溪茶廠改製為小長方形的花磚茶,讓千兩茶一度消失在歷史的舞台,直至一九九七年以後才真正恢復量產。

儘管陳年千兩茶內質轉化的生物化學原理,至今仍是一個待解的學術之謎,但長年在棕葉、粽葉與竹簍的層層密封下,鋸開後色澤黑褐,沖泡後湯色紅黃透亮,入口且香醇滑順,令人嘖嘖稱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