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述蔡良瑞專題報導】新北市樹林普陀山寺建於山坡,群山環繞,海拔約二百三十公尺,從大殿廣場可近看海明禪寺,若天氣晴朗,可遙望台北一○一大樓。
斗栱碩大 屋檐簡練大氣
一般依山而建的山寺,多數會選擇將上升地形分割成數個平台,並以石梯相連,造成次第升高的空間,以形成不同等級與功能的各院落;此方法固然易區分空間,也降低建造費用,卻無法避開山寺空間狹小,氣勢不足的缺點。
但普陀山寺卻善用地形,開創一種大格局的空間。對於急劇上升的高度,採一次到位的手法,將坡度劃分為二,分別為山門後的停車場,以及大殿前可容納逾千人的廣場。此規畫來自普陀山寺住持聖化法師,希望達到「能容眾生」的象徵意義,因此,在空間的功能性上,做了明確取捨。
寺院主建築群,由大雄寶殿正殿與左右配殿合圍而成,皆採重檐歇山頂的形式,並以仿古的現代化建築完成。寺院建築風格統一而簡練,沒有過度裝飾;出挑的屋檐下方,以象徵性的大斗栱過度。這種對古法的遵循,又不照單全收的方法,透露寺院不落細瑣的大氣風範。
值得一提的是,正脊兩側的吞脊獸(鴟吻),以及檐角的吉祥物等做法,都是中國大陸北方皇家建築或是欽賜寺院特有特徵,在大陸南方或台灣寺院,也不多見。由以上種種作派,可以窺見聖化法師建寺的心態與胸襟。
蓮花藻井 兼具時尚古趣
寺院建於山坡地,為強化建築結構力,柱體比一般寺院多。為降低柱體的突兀感,所有柱體都以加高的柱礎修飾;柱礎加高了,柱體就變得短又輕巧,會讓人感覺,眾多柱子倒成了特色。
在大雄寶殿內,觀音像前的四隻大柱,為顯現正殿的莊嚴,柱體全部採用弧形大理石包覆,堅實的石材以弧形面為表現方式,增添不少渾厚與雄壯氣勢。
建築內外色調,採簡化、單一風格,整體色調統一,並呈現材料基本原色。大雄寶殿內部牆面,採取大面留白,形成空間寬闊又清淨的氛圍。殿內天花板,有一蓮花造型,由各別的木做形成重疊花瓣,並以隱藏燈光顯露花瓣形體。這種立體木雕天花板,是將古法的「蓮花藻井」,以現代手法表現,花瓣顏色並以退暈方式渲染,既具現代感,又有古法趣味。
正殿中,有股淡淡的檜木香氣,來自雕工細緻的大觀音像。此觀音像及兩側護法木雕,是聖化法師多年前在苗栗縣三義鄉找到的台灣檜木,保存至建寺,再雕鑿而成。觀音像尺度碩大,蓮花座以上全由單一木料一體成形,以珍貴木料雕刻成的觀音像,為難得的佛教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