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疾病管制署七月起將「H5N1流感」、「H7N9流感」及其他亞型禽流感等非季節性流感,統一合併為「新型A型流感」,並列第五類法定傳染病。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H5N1爆發時被認為可能造成大流行,所以嚴正以待,列入與SARS同等級的第一類法定傳染病。十七年來台灣皆未出現本土病例,也僅有二十至三十例疑似案例通報,因此今年流感季節換季之際將H5N1流感、H7N9流感,與其他禽流感亞型合併為「新型A型流感」。
防疫醫師羅一鈞表示,第一級和第五級的法定傳染病,嚴重程度、通報時間、隔離措施都相當,主要差異在於是否出現本土病例或造成社區流行,例如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雖然在中東造成多人死亡,但台灣未出現病例,所以現在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若是出現本土病例,則會改列為第一類法定傳染病。
羅一鈞解釋,當年僅出現H5N1或H7N9流感,故分別立為第一及第五類傳染病,但近年H6N1、H10N8等不同型別的A型流感紛紛出現,為避免臨床醫師欲通報卻沒有該類別的法定傳染病,也讓第一線醫療人員不需疲於分類通報,所以參考國外傳染病分類方式,將各A型流感亞型合併成「新型A型流感」。
莊人祥說,醫師如果發現肺炎患者在發病前十日曾與確定病例密切接觸、曾赴疫情流行地區、或曾有接觸禽鳥或豬隻等,即可通報為新型A型流感,檢體送檢後,才會確定型別。
台大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指出,不是所有致命性高的病毒型別都會引發大流行,主要在基因的關鍵突變,才會造成人傳人大流行,人類沒出現過、僅有偶發的禽傳人的流感,不需過度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