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法時,我對「暖暗角」這三個字特別有感覺。尤其當我到監獄上課,看到受刑人那種孤獨、落寞的眼神,深深感受到,在幽暗的角落,只要有一盞微微的燈光,就能照亮死角,重燃希望。圖/如地
文/王志揚
寫書法時,我對「暖暗角」這三個字特別有感覺。尤其當我到監獄上課,看到受刑人那種孤獨、落寞的眼神,深深感受到,在幽暗的角落,只要有一盞微微的燈光,就能照亮死角,重燃希望。
誰不願意自己的生命充滿著光明和希望?誰會喜歡躲在陰暗的角落?但是,現實生活中常常有許多的無奈,不是我們的期待,卻又無法避免。因此,暗角裡,其實隱藏著生命中許多的悲歌。
說起「暗角」,以我的家庭型態其實也是社會中的一個暗角。父母親在環保局工作,父親是垃圾車的清潔隊員,鎮日與垃圾為伍;母親負責掃街道,退休前轉任抽肥的工作。這些都是社會最低層、收入也最微薄的工作。
在村子裡,我們家算是窮人家,收入僅能糊口。但奇怪的是,每次乞丐來乞討,一定會到我家。不管家裡的米缸是否見底,只要乞丐來,母親一定會想辦法給他們一些食物。有時候,我會納悶地問:「媽,我們家也不是很有錢,為什麼乞丐都要來我們家?」母親回答:「因為我們願意給啊!」
能給予的並不一定是有錢人;有錢人並不一定願意給。
說起「暗角」,我也曾經是「暗角」裡的孩子。從小就調皮搗蛋,不愛念書的我,逃學、打架、賭博、偷錢,樣樣都會,村子裡的孩子們做壞事都由我帶頭,每次都被鄰居告狀。但是,因為父母的包容接納,老師的溫暖鼓勵,讓我的領袖風格,從做「壞事」轉為發展自我潛能。
原來,身處暗角的人,雖然需要溫暖,但也能成為別人的溫暖。
父母的身教,深深影響著我,以至於今日的我,雖然經濟並不寬裕,但只要有機會,我都願意給。給,不一定非得給金錢,一幅書法、一塊漂流木、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善緣的連結、……,任何,可以令人感動的,都可以成為溫暖「暗角」的那一盞燭光。
芽是重生、葉是期待、苞是希望、花是收穫、果是分享,枯是生命。
我努力的在培養一雙給人溫暖的手。我希望能為別人的及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