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每年六、七月是各大學研究所碩博士論文的口試階段,許多學生為了趕畢業,不顧論文品質,常出現邏輯不通、錯字百出、格式不對等狀況。有學者指出,教授沒時間看,校方把關不確實,論文品質才每況愈下;建議教育部,若遇不合格,應刪減研究費。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嚴震生舉例,他有個學生,論文提到美國國務卿凱瑞,但因台灣和中國大陸翻譯有異,台灣翻成凱瑞,大陸翻成克里,學生引用大陸文獻,卻未校對,整篇論文有凱瑞,也有克里,照抄照貼。還有學生遇到國外專有名詞,用google直接翻譯,意思荒腔走板。
「老師忙升等,根本沒時間好好看學生論文!」嚴震生說,國內碩博士論文品質不良很大的原因,是因碩士生變多,老師負擔變大,一次可能連同在職專班學生,共須指導二十多人,要把關品質,確實困難。他說,現在時間壓縮,「論文就像工廠作業化出來的東西」,老師不在意品質,學生就不知道犯錯,「論文應該重質不重量。」
嚴震生分享二個小故事,他說,曾有學生拿論文到北京影印店影印,店內員工都知道論文格式不對,還提醒他。另外,台中市東海大學有祕書專門管理論文格式,要求學生改完才能畢業,竟被學生拍桌大罵,認為故意刁難。
國家圖書館碩博士論文資料庫館員王宏德指出,國內碩博士論文每年約三成以上,品質都有問題,理工領域格外嚴重,因理工研究所教授多數與業界合作,接很多產學合作計畫,學生就像「附屬品」,為的就是幫老師升等。
王宏德認為,論文品質不良,不只歸因老師,最後把關的校方責任更大。
「研究方法連錯誤的都抄!」嚴震生表示,學生不懂得如何善用新工具,例如「尋找」和「取代」可確保專有名詞一致性。
嚴震生建議,教育部應在大學系所與教授指導論文的品質做好管控,如果不合格,就要刪減補助該校研究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