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清水寺

周豐堂 |2014.06.20
1457觀看次
字級

文/周豐堂

來日本京都,再到清水寺,算是舊地重遊了。那一年午後上清水坂,正是寒風緊吹,似大雪欲來,這裡人聲鼎沸,熙來攘往,十足風景區味道,少了寧靜,留不住閒情;又約朋友到訪,那是遲暮春天,春寒料峭,跨過鴨川,橋下流水自在悠閒,兩岸櫻花待放,有人慢走運動,由於天冷,鼻梁合著節奏吐納輕煙。來到松原通路口,上去就是清水坂,清水寺就在路底,此時路上行人稀少,於是信步清水坂,朝清水寺走去。

早晨空氣清新,太陽從山頭露臉,陽光金燦燦鋪滿大地,幾簇常綠林木更顯得精神,而背陽雖有薄霧輕攏,有點憂鬱卻帶點詩意。松原通一路緩坡而上,這種坡度最適合步行,不會讓人氣虛,春晨涼意一下子就讓步行的體溫給中和掉,這樣子走來通體舒暢。

清水坂,長長的石坂坡,小路彎彎,石板冷清。兩旁店家正忙著清掃,有的拿拖把,有人推抹布,總不放過任何角落,連門檻滑軌都細心照護,石坂路也用水沖洗,就是不留點汙垢,這裡的晨掃真做到鉅細靡遺,早知道日本人愛乾淨,就是不知道已到挑剔程度,今天看了清水坂,我無話可說。

一早路上行人少有人相互問安,走路的走路,打掃的打掃,都是各忙各的,也許還不到生意時間,那種欠身腰彎輕聲細語不易看到,總感覺有些詫異,這讓我想起不久前在公車上的一幕,一位老太太欲搭公車,因雙膝無力,遲疑了腳步,她身後有一青年卻無意加以扶持,只是冷漠地站著,而車上乘客,也都冷眼坐視,有點事不關己的味道。印象中日本人好親切,總是禮貌過度,刻意的笑容,難不成日本人的禮貌只是作態,還是時代變了,那美好的過去只能嚮往,是耶?非耶?

清水坂,坡路上不見階級,兩邊屋舍為平衡院落高低都用石牆補平,這裡不用水泥灌漿,所用的石材或方或菱,石壁上長滿苔蘚,正有了古意。路旁屋舍櫛比,有住家神社,當然有的是店家,每天人來人往,遊客絡繹不絕,但不同的步調,各安其心,有誠心修道,有安心招財,都不妨礙;路邊矮亭擺放著插花作品,一幅桑原仙溪的創作,圓型花器有幾枝白梅施展,其下是紅花綠葉相襯,小作品具見靈性,聊供路人鑑賞,真是不沾一點俗氣,這是我喜愛的日本。來到清水坂,清水坂讓人流連也各取所需,走在其間沒有壓力。

坂盡就見朝日堂山門,門前有闊地,兩旁緋寒櫻正開得火紅,有父母帶一雙和服子女正在捕風捉影,臉上洋溢著幸福美滿。山門上彩妝日本紅,不知是不是光線關係,感覺非常鮮豔,山門高聳,讓人起了敬畏之心。陽光耀眼,影子鈄長殿後,我們拾級而上,右邊有座三重塔,也是古色古香,經過這裡就近清水寺了。清水寺順著山腰連帶建築都在同一水平線上,建廟時遇埠鏟平凌谷架柱,大殿懸掛山壁,只要繞過清水寺轉彎回頭,那架木橫豎,大殿巍峨,最稱壯麗,遊客到此,總要回眸再望。

東看看,西瞧瞧,閒情漫步,儀態安然。剛到清水寺,遇見老師帶隊的一群日本學生,我們讓路,老師親切回應,學生也有禮,看著他們靜穆地魚貫入場,才通過驗票口,就被擺設的大刀鐵鞋給吸引,一下子就炸開,吱吱喳喳起來,又是學生模樣。這讓我想起「三一一」地震,電視重播災區畫面,災民排隊領取救濟品,那隊伍沒人爭先恐後,也沒人呼天搶地,一種自律自制的冷靜肅穆,真讓人動容,這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我想短時間是不容易解透的。

清水寺,京都第一名景,依山建置,大殿寬廣開闊,雖無金碧輝煌,卻是拙樸古意,千年香火,青煙裊裊。居高臨下,感受冷冽清風,白霧迷離於前,天地悠遠;從此西眺,視野開闊,京都鐵塔究竟不遠,這裡雨天可覽盡京都煙雲,晴天又可玩賞落日餘暉,真是絕妙。

過了大殿左轉上階為地主神社,那是求姻緣的地方,吾等俱屬年暮只好別過。寺下有一音羽瀑布,水質甘冽,列名日本十大名泉,周遭遍植櫻花、青楓,若到花白葉紅時節,應是別有一番風味,而早春清冷,四周寂寥,雖禿枝未見粉嫩,但給時間一些期待,魚與熊掌也是心情。

閒步清水寺,隨著時間推移,太陽逐漸高升,影子節節敗退,這時遊客增多,是離開的時候。回程不走清水坂,便右轉二年坂到高台寺,二年坂與清水坂垂直交接,是南北向的石徑小路,這時太陽斜照,石坂路右邊屋影參差,十分清冷,左邊和屋陽光普照,溫暖舒適,這裡曾是豐臣秀吉元配寧寧夫人晚年歸養的地方,其夫攻略的天下正被德川家康所接收,當時她漫步石坂路不知作何感受,那繁華已過煙花消散,歷史的無奈只好低首默認。穿過八坂神社,來到花見小路,這裡已是車水馬龍,我們趕往下一個行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