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火旺
台大哲學系教授
根據最近的媒體報導,金溥聰已經說服馬英九總統,放手讓朱立倫自己決定參選新北市長,還是直接投入二○一六年的總統大選。這樣的新聞占據媒體重大版面,凸顯的是國民黨內部的政治文化離民主還有一段落差。
離下次總統大選不到兩年,以成熟的民主國家而言,有意參選下任總統的政治人物不但早就公然表態,而且一定已經積極布署;可是反觀國民黨內的可能人選,不論朱立倫或吳敦義,在面對媒體詢問時,態度曖昧、言辭閃爍。為什麼這些人明明想爭大位,卻不敢表態?理由很簡單:國民黨內部並不是一個民主的文化,一切要看「一個人」的眼色。一個人的意志可以決定整個政黨,表示國民黨仍然停留在列寧似的威權政黨,而民主國家中的最大政黨,內部決策卻不民主,這就是台灣當前民主挫敗的癥結所在。
這些年來,從反媒體壟斷、洪仲丘案、太陽花學運、反核四,台灣社會出現政黨之外的公民運動,愈來愈多的公民對執政黨不滿,或對代議政治失望,憤而走上街頭。人民必須用街頭抗爭的方式表達訴求,在成熟進步的民主國家應該是例外而不是常態,可見我們的民主政治目前碰到成長的困境。
從連續多次的民調也反映這個民主困境,國民黨和民進黨的民意支持度都只有兩成多,反而中立者占四成以上,這意味著當前的主要政黨都無法代表多數民意。如果民主國家的正當性來自民意,這個事實對台灣的民主政治其實是一大諷刺。
理論上民主國家的執政黨應該代表多數民意,而國民黨不論在總統大選或立委席次上,也確實得到多數人民的支持,那為何現在的民調呈現的數字卻不是如此?關鍵就在國民黨內部決策不民主。立法委員理論上應該站在選民的觀點發聲,所以當民間對服貿或核四產生爭論時,國民黨的立委應該以多數民意為依歸,但是由於他們的提名幾乎掌控在黨主席手中,民意不敵黨意,他們也淪為出賣靈魂的「投票部隊」;如果國民黨內部的決策是民主化的,黨主席就不可能一意孤行、只在乎自己的歷史定位而罔顧民意。
民主政治兩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定期改選和監督制衡,這兩點在我國國家層次的政治體制上都有合宜的設計,但是在國民黨內部卻只有定期改選,而沒有監督制衡,黨主席的權力過大,這不但造成黨主席一人的意志就等於黨意,也使得黨意不一定合乎民意。事實上目前的實際情況是,馬英九總統的民調愈低,他統治的道德正當性愈少,然而從他許多政治作為(例如推薦的監察委員和考試委員名單)看來,似乎是為了個人安全下樁或避免提前「跛腳」,因此他的主導性愈強、愈聽不進去反對聲音,決策也愈可能背離民意。事實上這樣的惡性循環正在上演,所以對此充滿無奈的無數人民,心中最大的期盼是:馬總統的任期快點結束。
然而有效、合理的民主政治,人民不應該只能無奈地等待下次選舉,而是讓民意機關在平時就發揮監督制衡的功能,但是在黨主席大權獨攬、立法委員為了下次提名必須唯命是從的前提下,期待立法院扮演國家體制賦予的監督功能,幾乎不切實際。長期以來國民黨內的民主化程度,一直趕不上社會的民主化,因此如果我們的民主政治要進一步鞏固,國民黨的黨內民主化才是關鍵。
馬總統任期不到兩年,民意支持度低,使他好像做什麼錯什麼,因此如果他還念茲在茲歷史定位,最可以期待的是:徹底改造國民黨為一個真正的民主政黨;只要國民黨的立委不必再做橡皮圖章,我們的民主政治將會改觀,歷史也一定會記下改革者的名字——馬英九!